狂犬病一旦发病临床死亡率几乎近百分百由病毒致病机制决定,影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有暴露后处理及时性、暴露类型与病毒载量。

1.暴露后处理及时性
若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或抓伤后,能及时、规范地进行伤口清洗(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接种狂犬病疫苗及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及死亡率。反之,若暴露后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或处理不规范,会极大增加发病及死亡概率。
2.暴露类型与病毒载量
咬伤部位越靠近头部、伤口越深、咬伤次数越多,病毒侵入体内的数量可能越多,发病后死亡率越高。例如头面部被咬伤者,病毒更易迅速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病进程往往更快,死亡率相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