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的相关知识有疫苗的作用、疫苗的种类、接种对象与程序、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等。

1.疫苗的作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发病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接种乙脑疫苗后,人体会产生针对乙型脑炎病毒的抗体,当病毒入侵时,抗体能及时发挥作用,阻止病毒感染,从而有效降低患乙脑的风险。
2.疫苗的种类
乙脑疫苗主要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类型,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将乙型脑炎病毒经过处理后,使其毒性大大降低但仍保留一定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通常接种剂次较少,免疫效果较好,接种后产生抗体的速度较快;乙脑灭活疫苗是将乙型脑炎病毒完全灭活后制成的疫苗,安全性相对较高,适用于对减毒活疫苗成分过敏或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的人群,但接种剂次相对较多,免疫应答持续时间可能略短于减毒活疫苗。
3.接种对象与程序
乙脑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接种程序会因疫苗类型和年龄有所不同。对于乙脑减毒活疫苗,通常在儿童8月龄时接种第1剂,2周岁时加强接种1剂;对于乙脑灭活疫苗,儿童8月龄时接种第1、2剂,两剂之间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时分别加强接种1剂,具体的接种程序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和免疫规划要求略有调整,家长需按照当地疾控部门或接种点的安排,按时带孩子接种。
4.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乙脑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大多较为轻微且可自行缓解。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出现轻微红肿、疼痛、硬结,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低热、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在接种后的1-3天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休息、多喝水即可自行恢复,极少数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