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炎和哮喘病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

1.定义与发病机制
气管炎是由于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气管黏膜炎症。生物性因素如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非生物性因素包括理化因素(如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刺激。主要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等。
哮喘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其发病机制涉及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等,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皮屑等)、刺激性物质(如香烟烟雾、工业废气等)等。
2.临床表现
急性气管炎起病较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咳嗽,起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可为脓性痰。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
哮喘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有些青少年患者,其哮喘症状可在运动后出现,称为运动性哮喘。
3.诊断方法
急性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慢性气管炎并发感染时,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等。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通气功能检测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包括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等指标,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FEV/FVC%降低。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如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可诊断为舒张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