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大腺瘤是直径大于10mm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肿瘤,与垂体细胞异常增殖及基因突变等相关。临床表现有激素分泌异常(如泌乳素型致闭经泌乳等、生长激素型致巨人症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致库欣病等)和肿瘤压迫表现(如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垂体功能减退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MRI、CT)和内分泌功能检查。治疗包括手术(经蝶窦显微手术等,儿童老年需特殊考量)、放射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儿童女性需谨慎)、药物治疗(泌乳素型可用多巴胺激动剂,儿童等特殊患者需谨慎评估)。
一、临床表现
1.激素分泌异常表现
泌乳素型大腺瘤:在女性中较为常见,可出现闭经、泌乳、不孕等症状;在男性中可表现为性功能减退、胡须减少、乳房发育等。这是因为泌乳素升高会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
生长激素型大腺瘤:在儿童中可导致巨人症,表现为过度生长,身高明显高于同龄人;在成人中可引起肢端肥大症,出现手足增大、面部变粗、皮肤增厚等表现,还可能伴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情况,因为生长激素过多会促进骨骼、软组织和内脏的生长发育。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大腺瘤:可引起库欣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血糖升高等,这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皮质醇所致。
2.肿瘤压迫表现
压迫视神经交叉: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有双颞侧偏盲等,这是因为肿瘤向上生长压迫视神经交叉引起。
压迫垂体周围组织:可出现头痛,这是由于肿瘤增大导致颅内压轻度升高或牵拉硬脑膜等结构引起;还可能影响垂体其他激素的分泌,导致垂体功能减退等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乏力、畏寒、黏液性水肿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出现乏力、低血压、低血糖等。
二、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垂体大腺瘤在MRI上多表现为T1加权像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等信号或高信号的占位性病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可用于垂体大腺瘤的辅助诊断,能发现较大的肿瘤,但对于微小肿瘤的显示不如MRI。
2.内分泌功能检查:根据不同类型的垂体大腺瘤,检测相应的激素水平。例如,检测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平,以明确是否存在激素分泌异常及异常的类型。
三、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是垂体大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经蝶窦显微手术等。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垂体功能的影响,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垂体功能的正常维持对其身体和智力发育至关重要;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等情况。
2.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残留、复发的垂体大腺瘤等情况。放射治疗通过高能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垂体功能减退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垂体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放射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放射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内分泌功能;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对生育功能的潜在影响等。
3.药物治疗:某些类型的垂体大腺瘤可通过药物治疗,如泌乳素型大腺瘤可使用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等)进行治疗,但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并且要监测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垂体功能等情况。在儿童和特殊病史的患者中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