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是头部受外界暴力致头皮、颅骨及脑组织损伤,病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分类分开放性及闭合性(含脑震荡、脑挫裂伤),临床表现分轻(头痛头晕等)、重(持续昏迷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CT、MRI),治疗包括现场急救、维持生命体征、手术、康复,儿童恢复强但需密切观察,老年人有基础病需考虑影响,特殊职业人群要加强防护降低风险。
一、定义
颅脑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外界暴力等因素作用而引发的损伤,涵盖头皮、颅骨及脑组织的损伤,是临床上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创伤类型,可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及整体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
二、病因
1.交通事故:车辆碰撞、摔倒等情况易使头部受撞击,是导致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在交通流量大的区域发生率较高。
2.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头部着地,冲击力可致使颅骨骨折、脑组织受损等。
3.暴力打击:头部遭受钝器或锐器的直接击打,如斗殴中的头部被击打等,可引发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
三、分类
1.开放性损伤:头皮存在裂伤、颅骨发生骨折且硬脑膜破裂,外界物质可由此进入颅内,增加颅内感染等风险。
2.闭合性损伤
脑震荡:多因头部受轻度外力冲击,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近事遗忘等表现,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
脑挫裂伤:头部受较严重外力后,脑组织出现挫碎、裂伤等改变,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四、临床表现
1.轻度损伤:可能仅有头痛、头晕、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经休息后部分症状可逐渐缓解,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重度损伤:可出现持续昏迷、肢体瘫痪、频繁呕吐、瞳孔大小不等、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异常等表现,提示病情危急,需立即进行抢救。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的机制、时间、当时的状况等信息。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等。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能清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组织损伤等情况,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可明确损伤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
头颅MRI:对脑组织的细微病变显示较CT更为敏感,在某些情况下(如早期脑挫裂伤的进一步评估等)可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1.现场急救:首先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有出血需进行初步止血,同时尽快转运至医疗机构。
2.维持生命体征:对于出现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的患者,需立即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维持血压等。
3.手术治疗:若存在颅内血肿、严重颅骨骨折等情况,需及时进行手术,如清除颅内血肿、修复颅骨等,以解除颅内高压或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4.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颅脑损伤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因其颅骨较软、脑组织发育尚不完善等特点,受伤后需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等变化,且需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
3.特殊职业人群:如从事高空作业、交通行业等人群,因职业特点易发生颅脑损伤,需加强职业防护,降低受伤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