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手术有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和开颅手术两种常见方式,术前均需完善评估与准备,术后要进行一般监测、鼻腔(经鼻蝶窦入路术后)护理及垂体功能监测,且存在出血、感染、垂体功能减退、视神经损伤等风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全面细致处理监测以提高安全性有效性、减少并发症。
经鼻蝶窦入路手术:
术前准备:患者需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垂体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术前还需进行鼻腔准备,如使用抗生素滴鼻等,以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准备方案,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状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在术前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以减少手术风险。
手术过程: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头部适当固定。通过鼻内镜经鼻腔进入蝶窦,然后暴露垂体窝,找到肿瘤并将其切除。手术中会精细操作,尽量保护周围正常的垂体组织和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
开颅手术:
术前准备:同样需要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开颅手术对患者全身状况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较弱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心肺功能评估等。
手术过程:根据肿瘤的位置等选择合适的头皮切口,打开颅骨,进入颅内后找到垂体瘤所在位置并进行切除。手术中要密切关注颅内压等情况,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周围脑组织和重要结构。
垂体瘤手术的术后注意事项
一般术后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敏感,需加强监测频率。同时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视力等情况,因为垂体瘤周围有重要的视神经等结构,手术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
鼻腔护理(经鼻蝶窦入路术后):经鼻蝶窦入路术后要注意鼻腔的护理,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防止鼻腔出血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对其的看护,避免其不自觉地进行可能影响鼻腔恢复的动作。
垂体功能监测:术后需要定期监测垂体相关激素水平,因为手术可能会影响垂体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根据监测结果,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垂体功能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患者垂体功能恢复的调整需要更加谨慎和精细。
垂体瘤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
出血风险:无论是经鼻蝶窦入路还是开颅手术,都存在出血的可能。术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术后也有再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血管较细,出血后的处理也需要更加小心。
感染风险: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存在鼻腔感染蔓延至颅内的风险,开颅手术也有颅内感染的可能。不同年龄患者的免疫状况不同,儿童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加强抗感染预防措施。
垂体功能减退:手术可能导致垂体瘤患者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影响多种激素的分泌,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不同年龄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后的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等,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干预。
视神经损伤:垂体瘤周围紧邻视神经,手术有损伤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视神经的损伤,对于术前已有视力障碍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和评估。
垂体瘤手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医疗操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全面细致的处理和监测,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