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盆腔积液因女性盆腔解剖结构等因素,在经期、排卵期易出现,量少无症状,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盆腔积液可由炎症(盆腔炎、附件炎、盆腔结核等)、异位妊娠、肿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癌等)等引起,不同年龄段病因有差异,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需针对病因治疗,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判断并采取合适措施。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出现,尤其在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更容易发生,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因为女性盆腔的解剖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盆腔是腹腔液体易积聚的部位。
生活方式影响:一般生活方式对生理性盆腔积液影响不大,但如果在月经期不注意卫生等情况可能会影响,但这不是导致生理性盆腔积液的根本原因。
病史影响:既往无特殊严重病史的女性更易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若有盆腔手术等病史可能会改变盆腔解剖结构,但生理性盆腔积液与既往手术等病史关系不大。
病理性盆腔积液
炎症因素
盆腔炎:盆腔炎是引起病理性盆腔积液的常见原因。女性生殖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感染,炎症刺激导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物积聚在盆腔形成积液。患者常伴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症状,积液量可多可少,一般超过2厘米。
附件炎:附件(输卵管、卵巢)发生炎症时,炎症蔓延可波及盆腔,引起盆腔积液。附件炎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炎症持续存在会导致盆腔积液逐渐增多,患者可出现下腹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腰骶部酸痛等症状。
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当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时,会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患者多有停经史、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通过超声检查等可辅助诊断,积液中可含有血液成分。
盆腔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盆腔脏器引起,结核杆菌可导致盆腔内组织发生炎性渗出、干酪样坏死等,从而形成盆腔积液。患者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以及下腹部坠痛、月经失调等盆腔局部症状。
肿瘤因素
卵巢肿瘤:卵巢的恶性肿瘤等可导致盆腔积液。肿瘤细胞侵犯周围组织,引起渗出或转移种植,从而出现盆腔积液。患者可伴有腹部肿块、腹胀、腹痛等症状,积液性质可能为血性等。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晚期时,癌组织侵犯盆腔周围组织,可引起盆腔积液。患者有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等症状,盆腔积液量可因病情而异。
年龄性别因素:病理性盆腔积液在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不同年龄段病因有所差异。例如,育龄期女性异位妊娠、盆腔炎等相对多见;老年女性盆腔肿瘤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可能性相对增加。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患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病理性盆腔积液疾病。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如性生活不卫生、经期卫生不良等易引发盆腔炎等炎症性疾病从而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缺乏运动、免疫力低下等也可能使身体更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导致盆腔积液。
病史影响:有盆腔手术史、盆腔炎病史、结核病史、肿瘤病史等的女性,发生病理性盆腔积液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有盆腔手术史的女性可能因手术导致盆腔粘连等情况,增加炎症发生的几率进而引起盆腔积液;有结核病史的女性盆腔结核复发时易出现盆腔积液等表现。
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而病理性盆腔积液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炎症引起的需进行抗感染治疗等。对于不同人群出现盆腔积液情况,要结合其自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综合判断病因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