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有瘙痒、皮肤干燥、红斑、丘疹水疱等皮肤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婴儿期好发面部出生后2-3个月始病,儿童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青少年及成人期皮肤干燥和苔藓样变更明显,特殊人群婴幼儿需温和护理、儿童要避过敏原和防搔抓、成人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
瘙痒:异位性皮炎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患儿常因剧烈瘙痒而哭闹、搔抓,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也会因瘙痒难以忍受而频繁搔抓皮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瘙痒通常在夜间加重,这可能与夜间人体激素水平变化、神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异位性皮炎患者皮肤中的一些炎症介质会在夜间释放增加,从而加重瘙痒感。
皮肤干燥: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水分流失增加,导致皮肤干燥脱屑。婴幼儿的皮肤相对更薄嫩,更容易出现干燥情况,表现为皮肤表面粗糙、起皮等。皮肤干燥不仅会加重瘙痒,还会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进一步下降,容易引发皮肤感染等问题。
红斑:皮肤会出现红斑,多发生在面部、颈部、四肢屈侧等部位。红斑的颜色可从淡红色到鲜红色不等,其形成与皮肤炎症反应有关,炎症细胞浸润等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充血,从而出现红斑表现。例如,急性发作时红斑较为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或经过治疗,红斑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淡。
丘疹、水疱:在红斑基础上可出现丘疹,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水疱。水疱大小不一,容易破裂,破裂后会有渗出、结痂等表现。儿童患者由于搔抓等原因,水疱更容易破裂,增加皮肤感染风险。比如,婴幼儿的皮肤受到搔抓后,水疱破裂可能引发局部皮肤的继发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等。
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婴儿期(出生至2岁):多在出生后2-3个月开始发病。好发部位为面部,最初表现为面部红斑,随后出现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累及头皮、颈部、四肢等部位。患儿常因瘙痒剧烈而烦躁不安,睡眠和进食受到影响。
儿童期(2-12岁):可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直接发病。皮疹可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发生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干燥、肥厚、苔藓样变;痒疹型则好发于四肢伸侧,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坚实丘疹,瘙痒明显。此阶段儿童的生活和社交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因皮肤瘙痒影响学习注意力等。
青少年及成人期(12岁以上):皮疹形态与儿童期类似,但皮肤干燥和苔藓样变更为明显。好发部位除了四肢屈侧外,颈部、眼睑、手等部位也较为常见。成人可能会因为皮肤问题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例如出现自卑等情绪,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皮肤娇嫩,护理时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展可能较快。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牛奶、鸡蛋、海鲜等)、花粉、尘螨等。家长要监督儿童不要过度搔抓皮肤,可通过给儿童修剪指甲等方式减少搔抓对皮肤的损伤。学校等场所也应关注儿童的皮肤状况,为其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因皮肤问题产生心理障碍。
成人:成人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可能会加重皮肤炎症反应。尽量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冥想等。在选择护肤品和衣物时要更加注重对皮肤的保护,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的产品,穿着舒适的衣物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