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原位癌是宫颈癌最早期病变,癌细胞局限于宫颈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多数无症状,可通过宫颈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及活检诊断,治疗有锥切术等,预后较好,可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一、定义
宫颈原位癌是宫颈癌的最早期病变,属于上皮内瘤变的高级别病变,此时癌细胞局限于宫颈上皮内,没有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宫颈上皮由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宫颈管柱状上皮组成,原位癌的病变细胞几乎累及或全部累及宫颈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癌细胞未侵破基底膜向深层间质浸润。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发生,但在年轻女性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较为重要的因素,青春期女性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对HPV的清除能力可能较弱,更容易持续感染高危型HPV从而增加患宫颈原位癌的风险;而在中老年女性中,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也可能因HPV持续感染等因素引发宫颈原位癌。
性别方面:仅发生在女性群体,因为其生殖系统结构特点决定了宫颈是女性生殖系统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等因素影响。
生活方式方面:不洁性生活史是高危因素,多个性伴侣会增加感染HPV等病原体的几率;吸烟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使机体抵御HPV等病原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宫颈原位癌的发病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宫颈局部的微环境,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方面: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病史的女性,患宫颈原位癌的概率明显高于无HPV感染的女性;既往有宫颈上皮内瘤变等宫颈病变病史的女性,若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情进展有可能发展为宫颈原位癌。
三、临床表现
多数宫颈原位癌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测)时被发现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接触性出血,即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阴道少量流血;也有患者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的情况,但分泌物增多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的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若发现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提示可能存在宫颈病变。
HPV检测: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的重要诱因。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异常时进行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放大观察宫颈上皮的形态、血管等情况,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并在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原位癌的金标准。
五、治疗及预后
治疗:对于宫颈原位癌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和leep刀锥切等,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宫颈组织,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预后:宫颈原位癌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生存质量不受明显影响,而且复发几率较低。但是如果延误治疗,病情进展为浸润癌,预后则会变差,所以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六、预防措施
接种HPV疫苗:适龄女性可以通过接种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来预防高危型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30岁以上女性可以联合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不洁性生活,固定性伴侣;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