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胶质瘤是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神经上皮来源肿瘤,儿童患时可有颅内压增高、视力等症状,成人以癫痫等为常见表现,生活方式与直接关联不明确,无特殊既往病史直接相关;诊断靠MRI、CT等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儿童手术要精细,成人要评估全身情况,需及时规范诊疗以获较好预后。
病理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察,一级胶质瘤的细胞形态与正常神经胶质细胞较为接近,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例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常见的一级胶质瘤类型之一),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毛发状,排列成束状或编织状,间质常有黏液变性等表现,但细胞的分化程度高,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较小。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一级胶质瘤时,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还可能伴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这是因为肿瘤占据颅内空间,导致颅内压力升高,压迫视神经等结构。例如一些儿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在视神经部位时,会首先出现视力方面的异常。
成人:成人患一级胶质瘤时,症状相对较隐匿,可能以癫痫发作作为首发症状较为常见,也可能有轻度的头痛、认知功能轻度减退等表现。这与肿瘤生长部位和生长速度有关,成人的颅内代偿空间相对较大,肿瘤生长初期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影响相对较轻。
与生活方式关系: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与一级胶质瘤的直接关联不明确,但长期暴露于某些可能的致癌因素下可能间接相关。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可能会增加患胶质瘤的风险,但对于一级胶质瘤而言,具体的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研究相对有限。
病史影响:既往无特殊的与一级胶质瘤直接相关的病史,不过如果有颅脑外伤等情况,可能间接影响脑部组织,但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既往病史会直接导致一级胶质瘤的发生。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一级胶质瘤的重要手段。一级胶质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病灶,T1加权像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一般无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例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MRI上常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病变,囊壁或实性部分边界清晰。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可用于辅助诊断,一级胶质瘤在CT上多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较清,部分病变可能有轻度的占位效应,但相比其他高级别胶质瘤,CT的敏感性相对MRI稍低。
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一级胶质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和免疫组化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从而确定为一级胶质瘤。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手术是一级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一级胶质瘤分化较好,边界相对清楚,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完整切除肿瘤后,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例如对于大脑半球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很多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者在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尽量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因为儿童的脑组织还在发育中。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由于儿童的身体耐受性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术后的护理和康复要更加注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保障正常的生长发育。
成人:成人患者在手术前后要注意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如合理饮食、适度休息等,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能力。成人的基础疾病相对可能较多一些,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
一级胶质瘤虽然恶性程度低,但也需要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诊疗措施,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