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肥大是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2.5cm伴不同程度子宫出血的疾病,病因包括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等,临床表现有月经改变等,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等,需与子宫腺肌病等鉴别,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肥大是指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过2.5cm以上,伴有不同程度子宫出血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
1.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多产妇的子宫肌层内弹力纤维组织在平滑肌间及血管周围增生,致使子宫肥大。
2.卵巢功能障碍:雌激素持续刺激,可使子宫肌层肥厚。临床上常见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尤其病程较长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增大。
3.炎症引起:慢性附件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子宫慢性肌炎,引起子宫肌层内胶原纤维增生,使子宫纤维化。
4.盆腔瘀血: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亦可致子宫肥大。
5.子宫肌层血管硬化:原发性子宫血管病变等。
三、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持续天数延长;亦有表现为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经量及持续天数无明显改变;或表现为月经期延长,但经量不多。
2.白带增多:宫颈肥大急性期,患者白带常呈脓性,伴下腹及腰骶部坠痛,或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慢性期白带呈乳白色黏液状,或淡黄色脓性。
3.下腹及腰骶部疼痛:轻者可无全身症状,当炎症沿子宫骶骨韧带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及痛经等,每于排便、性交时加重。
4.不孕:黏稠脓性的白带不利于精子穿过,也可引起不孕。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重点检查宫颈的大小、外形、质地、宫颈管粗细,是否有接触性出血,其次检查外阴、阴道、子宫及宫旁组织的情况(卵巢、输卵管、盆腔淋巴结等)。
2.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为妇科常规检查,简便易行,经济有效,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及防癌普查首选的初筛方法。
3.阴道镜检查:能迅速发现肉眼看不见的病变,在阴道镜检查中取可疑部位活检,能显著提高活检的准确率。
4.宫颈活检:对宫颈肥大、糜烂较重或久治不愈者,可作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
5.B超检查:是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可显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过2.5cm。
五、鉴别诊断
1.子宫腺肌病:亦表现为子宫增大、月经过多,但子宫腺肌病有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史,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很少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质硬。B超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2.子宫肌瘤:子宫呈不规则增大,质硬。肌瘤结节与子宫肌壁界限清楚。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
3.子宫内膜癌:可表现为子宫增大、阴道不规则流血,但子宫内膜癌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分段诊刮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子宫肥大,且无明显症状者。主要包括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等。
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子宫肥大较严重,伴有重度宫颈糜烂者。手术方式有子宫颈锥切术等,但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若出现月经异常等疑似子宫肥大的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子宫肥大可能会影响受孕或导致孕期并发症等。例如,子宫肥大可能使宫腔环境改变,影响受精卵着床;孕期子宫肥大可能增加分娩时的风险等。
2.绝经期女性:绝经期女性出现子宫肥大时,需警惕是否有恶性病变的可能,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阴道出血、白带异常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疾病。
3.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子宫肥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手术治疗可能会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需在充分评估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