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部位由病原体感染等引发的炎症反应有不同病原体感染表现及不同治疗原则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情况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多样皮疹表现及不同治疗原则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情况可通过实验室检查等区别两者。
一、定义与病因
毛囊炎:是毛囊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损伤、搔抓、高温、多汗等因素易诱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多见于青春期男女,与内分泌变化、皮脂腺功能旺盛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皮疹形态
毛囊炎:皮疹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疹常散在分布,有单个皮疹的特点,炎症明显时可伴有疼痛。不同部位的毛囊炎表现略有差异,比如头皮毛囊炎可能会影响毛发生长,导致脱发。
痤疮:皮疹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白头粉刺为肤色或暗红色丘疹,无明显开口;黑头粉刺则是开口于皮肤表面的小黑点,可挤出脂栓。丘疹、脓疱等多在粉刺基础上发展而来,严重时可形成结节、囊肿,愈合后可能遗留瘢痕、色素沉着等。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疹常对称分布。
好发部位
毛囊炎:可发生于任何有毛囊的部位,常见于毛发较多、易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痤疮:主要集中在皮脂腺发达的区域,以面部最为常见,也可出现在胸背部等部位。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血常规检查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取脓疱内容物进行细菌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可发现菌丝或孢子。
痤疮: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但有时会检测性激素水平等,了解内分泌情况,辅助诊断,比如雄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痤疮与内分泌因素关系密切。
四、治疗原则不同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
痤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等)、过氧苯甲酰凝胶等;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重度痤疮则需要系统应用异维A酸等药物,同时可结合光疗等物理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毛囊炎时,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外用药物需谨慎,尽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且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儿童痤疮相对少见,若出现痤疮样皮疹,需考虑是否为内分泌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病因并进行适当处理,避免自行用药。
孕妇:孕妇患毛囊炎或痤疮时,治疗需格外谨慎。毛囊炎若为细菌感染,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外用抗生素;痤疮治疗要避免使用异维A酸等有致畸风险的药物,可选择温和的局部治疗方法,如外用过氧苯甲酰等相对安全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老年人患毛囊炎可能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有关,要注意加强皮肤护理,控制基础疾病。痤疮一般较少发生在老年人,若老年人出现类似痤疮的皮疹,要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如皮肤肿瘤等,需仔细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