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是常见老年男性泌尿系统疾病由前列腺组织细胞增生致体积增大引发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年龄增长、激素影响是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病理改变为间质和腺体成分增生压迫尿道,症状有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相关症状,诊断方法有直肠指检、超声检查、尿流率检查,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老年患者需注意避免久坐憋尿、保暖,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治疗需谨慎。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全称为前列腺良性增生,也被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它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组织的细胞增生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进而引起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和相关并发症。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来说,男性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前列腺组织的增生性改变,50岁以后症状逐渐明显,60岁左右时约50%的男性会有临床相关症状,80岁时则可达80%。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体内激素平衡发生变化,雄激素(主要是双氢睾酮)等因素参与了前列腺细胞的增殖过程。
激素影响: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睾酮在前列腺内被5α-还原酶代谢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是刺激前列腺细胞增生的主要活性雄激素。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雄激素与雌激素之间的平衡失调,都可能促使前列腺组织不断增生。
病理改变与症状表现
病理改变:前列腺增生主要表现为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增生的组织可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梗阻。显微镜下可见腺体、纤维组织和平滑肌不同程度的增生。
症状表现
下尿路症状:包括尿频,尤其是夜尿频数,这是早期常见症状,主要是由于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刺激膀胱三角区所致;尿急,即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起始缓慢、尿线变细、射程变短、尿流无力、排尿间断等;尿不尽感,即排尿后仍有部分尿液残留于膀胱内。
并发症相关症状:长期的排尿梗阻可引起上尿路损害,如肾积水,患者可能出现腰部胀痛等症状;还可能并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加重,以及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血尿,表现为尿液中带血等情况。
诊断方法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摸到增大的前列腺,了解其大小、质地、表面情况等,是初步诊断前列腺增生的常用方法之一。
超声检查:经腹部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残余尿量等情况。经直肠超声检查对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更为准确,能够更精确地测量前列腺体积等指标。
尿流率检查:通过测定尿流率可以评估排尿功能,前列腺增生患者通常表现为尿流率下降、排尿时间延长等。
治疗与注意事项
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缓解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如α受体阻滞剂等,这类药物可以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的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等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从而缩小前列腺体积,但一般需要长期服用。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存在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久坐、憋尿等不良生活习惯,久坐会加重会阴部的充血,憋尿会增加膀胱的压力,不利于病情控制。同时要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排尿困难等症状。
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前列腺增生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对血压的影响,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对于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