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的因素包括内在的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儿童免疫系统不成熟、成年人免疫功能紊乱、有基础病史人群免疫紊乱)和外在的接触性过敏原(植物类、动物类、化学物质类)、食入性过敏原(食物类)、吸入性过敏原(室内吸入物、室外吸入物)。
一、内在因素
(一)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过敏体质的遗传倾向,个体患皮肤过敏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父母患有过敏性疾病,子女发生皮肤过敏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基因决定了个体的免疫系统特性,某些基因变异会使免疫系统更容易对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反应。
(二)免疫系统异常
1.儿童免疫系统特点: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相对不成熟,更容易出现免疫失衡。比如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识别能力有限,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容易误将其当作有害病原体进行攻击,从而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2.成年人免疫系统变化:成年人若长期处于压力过大、作息不规律等状态,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例如长期熬夜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使身体对过敏原的抵御能力下降,增加皮肤过敏的发生几率。
3.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免疫系统处于相对紊乱状态,皮肤过敏的发生风险也会升高。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其皮肤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出现皮肤过敏情况。
二、外在因素
(一)接触性过敏原
1.植物类:某些植物的花粉、汁液等可引起皮肤过敏。例如漆树的汁液,接触后可能导致接触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豚草花粉也是常见的引起过敏的植物性过敏原,在花粉传播季节,接触后容易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2.动物类:动物的毛发、皮屑等是常见的过敏原。宠物(如猫、狗)的毛发和皮屑中含有的蛋白质等物质,可引起过敏体质人群的皮肤过敏。另外,被某些昆虫叮咬,如蚊虫、螨虫等,其唾液中的物质也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瘙痒等症状。
3.化学物质类:
化妆品:一些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重金属等成分可引起皮肤过敏。例如某些女性使用含有特定香料的护肤品后,可能出现面部皮肤发红、瘙痒、起疹等过敏表现。
洗涤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剂中的化学成分,接触皮肤后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尤其是手部皮肤经常接触洗涤剂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手部皮肤干燥、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
橡胶制品:部分人对橡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如佩戴橡胶材质的手环、手表等,可能引起接触部位的皮肤过敏反应。
(二)食入性过敏原
1.食物类
常见易过敏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坚果、贝类等是常见的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牛奶中的酪蛋白、鸡蛋中的卵清蛋白等都是常见的过敏原,部分人食用后会出现口唇肿胀、皮肤出疹、腹痛腹泻等过敏症状。
儿童饮食特点:儿童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且对食物过敏原的耐受性较低。比如婴儿添加辅食时,过早引入某些新食物,如过早添加海鲜类食物,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
成年人特殊饮食情况:成年人如果突然大量食用平时很少接触的易过敏食物,也可能引发过敏。例如平时很少吃芒果的人,一次性大量食用后,可能出现口唇周围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表现。
(三)吸入性过敏原
1.室内吸入物:室内的尘螨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尘螨的粪便、尸体碎片等被人体吸入后,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鼻塞、打喷嚏等,其中皮肤症状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等。此外,室内的霉菌也是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霉菌孢子被吸入后可导致过敏体质人群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
2.室外吸入物:除了前面提到的豚草花粉外,空气中的灰尘、柳絮、杨絮等也是室外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在春季柳絮、杨絮纷飞的季节,过敏体质者接触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