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降颅压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需综合处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循环稳定、用脱水药降颅压、评估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方式、早期营养评估支持、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等,不同年龄、病史患者有不同处理要点。
一、现场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内的呕吐物、血液等异物,防止窒息。对于有明显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保障呼吸功能正常,这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至关重要,因为脑组织缺氧会进一步加重损伤,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都需优先确保呼吸道通畅,儿童由于气道相对狭窄,更要密切关注呼吸情况。
二、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
1.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如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分的动态变化,这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不同年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不同,需依据儿童、成人等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监测,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还需关注原有疾病对生命体征的影响。
2.维持循环稳定:积极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保证脑灌注。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方式和液体种类,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谨慎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三、降颅压治疗
1.脱水治疗:常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儿童使用时更要严格把控剂量和监测水电解质情况,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调整用药方案。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评估:对于有明显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脑受压进行性加重的患者,需尽早评估手术指征。如硬膜外血肿量较大(一般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硬膜下血肿有明显占位效应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缓解脑受压。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把握略有差异,儿童颅骨可塑性相对较好,手术时机和方式需更谨慎考虑。
2.手术方式选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但会对颅骨的保护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术后需注意颅骨缺损的后续处理,不同性别患者在术后恢复等方面可能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都需关注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
五、营养支持
1.早期营养评估:伤后24-48小时内进行营养评估,尽早开始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高代谢需求,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支持其生长发育及损伤修复,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需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途径,如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
六、并发症防治
1.肺部感染防治: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行机械辅助排痰。对于意识障碍患者,预防肺部感染是重要环节,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预防感染,但需避免滥用。儿童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弱,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需特别注意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2.应激性溃疡防治: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发生风险不同,儿童相对较低,但也需关注,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更要加强防范。
3.深静脉血栓防治:早期进行肢体活动、按摩,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儿童患者由于活动相对受限,也需注意肢体的被动活动,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