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的良性或有功能异常的肿瘤,分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与遗传、基因突变、内分泌因素有关,通过影像学和内分泌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药物、放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有各自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垂体腺瘤的分类
功能性垂体腺瘤:能分泌过量激素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例如,生长激素腺瘤可导致巨人症(青少年时期发病)或肢端肥大症(成年后发病),患者表现为手脚增大、面部变形、血糖升高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会引起库欣综合征,出现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皮肤紫纹等;泌乳素腺瘤在女性中常表现为月经紊乱、泌乳、不孕等,在男性中可出现性功能减退、泌乳等。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但肿瘤增大可压迫垂体组织及周围结构,如压迫视神经交叉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垂体腺瘤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部分垂体腺瘤与遗传综合征相关,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除垂体腺瘤外,还可伴有甲状旁腺腺瘤、胰腺内分泌腺瘤等,其致病基因已明确,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基因突变:某些基因突变可促使垂体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腺瘤,例如芳基烃受体相互作用蛋白(AIP)基因的种系突变与家族性垂体腺瘤相关,在年轻患者中更常见。
内分泌因素:长期的内分泌紊乱可能参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例如,泌乳素瘤的发生可能与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减退,导致泌乳素分泌调节失衡有关。
垂体腺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垂体腺瘤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垂体腺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垂体腺瘤在MRI上多表现为垂体窝内的异常信号灶,增强扫描可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用于初步筛查,但对于垂体微腺瘤(直径小于10mm)的诊断价值不如MRI。
内分泌功能检查:根据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检测相应的激素水平。如怀疑生长激素腺瘤,需检测血清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怀疑泌乳素腺瘤需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等。通过这些检查可明确肿瘤是否具有内分泌功能及功能类型。
垂体腺瘤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经鼻蝶窦显微手术是常用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对于肿瘤较大、侵袭性较强或手术残留的垂体腺瘤,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等,药物可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缩小肿瘤体积。
生长激素腺瘤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控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残留、复发的垂体腺瘤,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可通过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起效较慢,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垂体腺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垂体腺瘤:儿童垂体腺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激素分泌异常和肿瘤压迫的影响更为敏感。例如,儿童生长激素腺瘤可严重影响身高发育,治疗上需更加谨慎权衡手术、药物、放疗的利弊,手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垂体正常组织,避免影响儿童的内分泌功能和生长发育。
妊娠期垂体腺瘤:妊娠期垂体腺瘤可能会增大,需要密切监测。由于药物治疗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产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等)共同评估,根据肿瘤的大小、激素分泌情况及妊娠阶段等综合决定治疗方案。
老年垂体腺瘤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放疗也需权衡其对老年人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