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溢血的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一般治疗需绝对卧床2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有脱水降颅压、止血及调整血压药物。手术治疗依出血量及病情,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或脑室穿刺引流术。康复治疗在发病12周病情稳定后开展,含肢体、语言、吞咽功能训练,强度循序渐进,还需注重心理支持。此外,家属要悉心照料,遵循医嘱,关注营养,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老人脑溢血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避免头部震动,防止出血加重。通常卧床24周,具体时长依病情调整。这是因为活动可能使血压波动,增加再出血风险,老人血管弹性差,更需严格卧床。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和肺部感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因老人咳嗽反射减弱,痰液排出困难,易发生呼吸道梗阻。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瞳孔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血压过高可能导致再出血,意识障碍加重提示病情进展。
4.控制基础疾病:若老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压一般控制在160/90mmHg左右,具体依个体情况调整。高血糖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严格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可改善预后。
二、药物治疗
1.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预防脑疝形成。但甘露醇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需注意监测肾功能,老人肾功能本就有不同程度减退,更应谨慎。
2.止血药物: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老人,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纠正凝血异常,减少继续出血风险。但对于非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脑溢血,止血药物效果有限。
3.调整血压药物:若血压过高,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降压药物,缓慢平稳降低血压,避免血压骤降影响脑灌注。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兼顾老人基础血压及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三、手术治疗
1.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出血量较大,如幕上出血超过30ml、幕下出血超过10ml,且出现明显占位效应或脑疝迹象的老人。通过手术直接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压迫,降低颅内压。但手术创伤较大,老人耐受性差,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手术风险。
2.钻孔引流术:对于部分血肿较局限、病情相对稳定的老人,可采用钻孔引流术。通过钻孔将血肿引出,创伤相对较小。但可能存在血肿引流不彻底的情况,需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
3.脑室穿刺引流术:当脑溢血破入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时,可行脑室穿刺引流术,缓解脑积水,降低颅内压。但该手术有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术后需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有无发热等感染迹象。
四、康复治疗
1.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一般在发病后12周,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开始。包括肢体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康复训练,针对有言语障碍的老人,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吞咽功能训练,预防误吸,改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需长期坚持,老人恢复速度相对较慢,要有耐心和信心。
2.康复治疗强度应循序渐进,根据老人的耐受程度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老人疲劳、受伤,影响康复进程。同时,康复过程中应注重心理支持,因脑溢血后老人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康复。
温馨提示:老人身体机能衰退,脑溢血后恢复相对缓慢且并发症多。家属要悉心照料,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鼓励老人积极面对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若老人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意识不清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关注老人的营养状况,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