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皮肤表现各有不同且部分有全身症状,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外用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收敛止痒药物,系统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还有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注意不同用药等个体化综合治疗。
一、过敏性皮炎的症状
(一)皮肤表现
1.急性期:常表现为红斑、水肿,可伴有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会出现水疱,搔抓后水疱破溃可形成糜烂、渗出。例如,接触某些过敏原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部等迅速出现上述表现。
2.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患处皮肤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轻度瘙痒。
3.慢性期:皮肤逐渐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常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瘙痒较为剧烈,且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常见于身体的屈侧部位,如肘部、腘窝等。
(二)全身症状
部分严重的过敏性皮炎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头痛等,但相对较少见,一般在过敏反应较剧烈时出现。
二、过敏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首先要仔细寻找可能的过敏原,例如食物(如海鲜、牛奶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来明确过敏原,然后尽量避免再次接触。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床垫和枕头等。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轻度炎症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中度炎症可选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重度炎症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但要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出现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以及儿童患者,相对来说不良反应较少,不会引起皮肤萎缩等问题,但可能会有局部灼热感。
收敛止痒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选用3%硼酸溶液湿敷;瘙痒明显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
2.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缓解瘙痒症状。如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氯苯那敏,有嗜睡等不良反应,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应慎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嗜睡不良反应较轻,可在白天服用。儿童患者可选用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严重、泛发的患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对于一些难治性、重症的过敏性皮炎患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有较多的不良反应,需要严格评估后使用。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治疗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外用药物的强度要适中,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长时间大面积涂抹。抗组胺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选用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药物吸收和代谢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不良反应。系统用药时要密切关注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下降。
3.孕妇:孕妇患过敏性皮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系统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可优先选择外用药物治疗,如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相对安全的药物,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权衡利弊。
总之,过敏性皮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