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有不同病原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差异、诊断鉴别要点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经飞沫传播,有特定潜伏期、临床表现等;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经飞沫传播,儿童青少年多见;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接触或飞沫传播,儿童为主;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空气飞沫传播,儿童多见;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发。诊断鉴别各有依据,儿童、孕妇、免疫低下人群感染后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也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冬春季发病较多,病后免疫持久。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高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儿童多见,冬春季节发病率高。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发,夏秋季多见。
临床表现差异
麻疹:潜伏期6-18天,前驱期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等,出疹期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向下蔓延至全身,3-5天出齐,出疹期体温更高,恢复期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风疹:潜伏期14-21天,前驱期症状轻,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1-2天后出疹,疹色淡红,分布均匀,2-3天消退,常伴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水痘:潜伏期10-21天,前驱期可有低热、不适、厌食等,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疱疹呈椭圆形,疱液初清后混浊,周围有红晕,1-3天结痂,病程中可见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皮疹呈向心性分布。
猩红热:潜伏期1-7天,前驱期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草莓舌,发病1-2天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有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消退,1周后可有脱皮。
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与鉴别要点
麻疹: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及麻疹黏膜斑等可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需与风疹、幼儿急疹等鉴别。
风疹: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等确诊,要与麻疹、猩红热等鉴别。
水痘:根据皮疹特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向心性分布)即可临床诊断,必要时进行病毒学检查,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鉴别。
猩红热:依据发热、咽痛、草莓舌、典型皮疹及病原学检查(咽拭子培养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确诊,需与麻疹、风疹等鉴别。
手足口病:根据流行季节、临床表现(手、足、口、臀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可临床诊断,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可明确病原,需与疱疹性咽峡炎等鉴别。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上述疾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水痘患儿,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要注意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孕妇:风疹病毒对胎儿影响较大,孕妇若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需特别重视。麻疹、水痘等感染也可能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期要做好防护,避免接触患者。
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上述疾病后病情往往较重,治疗难度大,要积极预防感染,一旦发病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