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见良性疾病与年龄雄激素等发病相关病理有组织学改变和解剖位置改变临床表现有储尿期排尿期排尿后症状诊断有直肠指检超声检查尿流率检查血清PSA测定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女性无前列腺增生但下尿路症状需鉴别诊疗需综合评估个体化并关注不同人群特点。
一、定义
前列腺增生肥大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前列腺增大。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一般30-40岁男性前列腺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增生,50岁左右出现相关症状,60岁左右症状明显加重。
雄激素:雄激素及其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是前列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因素。睾酮在前列腺内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是刺激前列腺细胞增生的主要活性雄激素。
三、病理改变
前列腺组织学改变:主要是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增生,前列腺内纤维肌肉基质增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增生的前列腺可压迫尿道,引起尿路梗阻相关表现。
解剖位置改变:增生的前列腺可使前列腺段尿道弯曲、伸长,尿道受压变窄,导致排尿阻力增加。
四、临床表现
储尿期症状:主要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尿频是前列腺增生最早出现的症状,夜间更为明显,随梗阻加重,尿频更加明显。
排尿期症状:主要有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等待、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排尿时间延长、尿后滴沥等。
排尿后症状:主要有尿不尽、尿后滴沥等。
五、诊断方法
直肠指检: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了解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及中央沟情况等。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大小、内部结构及是否突入膀胱等情况,经腹超声检查可测量前列腺体积,经直肠超声检查对前列腺内部结构显示更为精确。
尿流率检查:可以确定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的梗阻程度,最大尿流率<15ml/s提示排尿不畅;<10ml/s则表明梗阻较为严重,常是手术指征之一。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主要用于排除前列腺癌,尤其是前列腺体积较大、有结节或质地较硬时,需检测PSA以辅助鉴别诊断。
六、治疗方式及相关考虑
观察等待:适用于症状较轻,IPS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7分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包括症状进展情况、尿流率、残余尿量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等,可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缓解排尿困难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可缩小前列腺体积;M受体拮抗剂,如托特罗定等,可缓解尿急、尿频等症状。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比如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需谨慎评估血压等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下尿路症状并已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切除术等。手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前列腺大小等因素,如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创伤的患者可能更适合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七、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等。
女性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女性不存在前列腺增生,但女性下尿路症状可能与类似前列腺增生的盆底功能障碍等情况有关,诊断和治疗需与男性前列腺增生相鉴别,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总之,前列腺增生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