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衍生物的颅内常见良性肿瘤,其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组织学类型多,发病年龄中年多见、女性略多,病因与遗传、颅脑外伤、放射线暴露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占位效应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诊断靠头颅CT和MRI,治疗包括手术、放射及观察等待,儿童脑膜瘤需特殊考虑。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
1.脑膜瘤的起源与组织学特征
脑膜瘤主要由蛛网膜粒帽细胞发展而来,其组织学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体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细胞型、脊索瘤型、化生型等。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脑膜瘤在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行为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大多生长缓慢。
2.脑膜瘤的发病情况
发病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群多见。儿童脑膜瘤相对较少见,但儿童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成人有所不同,往往侵袭性更强。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发病略多于男性。
病因:目前脑膜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部分脑膜瘤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改变,一些遗传性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等患者发生脑膜瘤的风险明显增高。
颅脑外伤:有研究认为颅脑外伤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联并非绝对,只是一种可能的危险因素。
放射线暴露:长期接触放射线的人群,患脑膜瘤的风险会增加,例如接受头部放疗的患者在若干年后发生脑膜瘤的几率较正常人高。
3.脑膜瘤的临床表现
占位效应相关表现:肿瘤逐渐增大时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果肿瘤位于大脑凸面,可能会引起癫痫发作、局部脑组织受压导致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如果肿瘤位于颅底等部位,可能会影响颅神经功能,出现视力下降、嗅觉减退、面部麻木、吞咽困难等症状;对于儿童脑膜瘤,由于儿童颅骨骨缝未闭合,肿瘤生长可能会导致头颅增大等表现。
颅内压增高表现:当肿瘤较大或生长部位影响脑脊液循环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
4.脑膜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典型的脑膜瘤在CT上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边界清楚,瘤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时肿瘤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还可显示肿瘤对颅骨的影响,如颅骨骨质增生或破坏等。
头颅MRI: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更高,不仅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等结构的关系,还能通过特殊的序列(如增强扫描的“脑膜尾征”等)帮助诊断脑膜瘤。脑膜瘤在T1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明显强化,“脑膜尾征”是指肿瘤附着的脑膜区域出现强化,范围可从肿瘤边缘延伸数厘米,对脑膜瘤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
5.脑膜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能够完整切除的脑膜瘤,有治愈的可能。手术的原则是在尽可能全切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对于儿童脑膜瘤,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要更加精细,要充分考虑对儿童未来神经功能、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尽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和重要结构的损伤。
放射治疗: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脑膜瘤、复发的脑膜瘤或高龄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如伽玛刀、射波刀等)和常规外照射放疗等。对于儿童脑膜瘤,放射治疗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放射治疗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内分泌功能、继发第二肿瘤等产生影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充分评估利弊。
观察等待:对于一些体积较小、无症状且生长缓慢的脑膜瘤,在密切观察下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积极干预,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但对于儿童脑膜瘤,由于其潜在的生长活性和对儿童发育的影响,一般更倾向于积极评估并尽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除非肿瘤确实非常小且患者情况不允许立即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