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母细胞瘤是高度恶性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发病与基因异常、细胞信号通路有关,有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预后差,受多种因素影响。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基因层面:有多种基因的异常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常发生扩增和突变,导致EGFR蛋白过度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等过程;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或功能失活会使得细胞的生长调控失常,增加肿瘤发生风险;端粒酶相关基因的异常激活也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端粒酶活性的升高有助于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
细胞信号通路方面:涉及多条复杂的细胞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该通路的过度激活会促进细胞的存活、增殖和血管生成等,在脑胶质母细胞瘤中常常处于异常激活状态;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也参与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调节,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表型相关。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颅内压增高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通常为持续性胀痛,且进行性加重,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肿瘤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周围脑组织及刺激脑膜所致。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前囟饱满、头围增大等。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果肿瘤位于运动区,可出现对侧肢体的无力、瘫痪,逐渐加重;若在语言中枢附近,会导致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如说话不清、理解困难等;累及视觉中枢时,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其他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大发作,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刺激脑组织异常放电引起。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脑胶质母细胞瘤的重要手段。在增强MRI上,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占位病变,边界不清,瘤体多呈不均匀强化,周围伴有明显的水肿带,这是由于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发现颅内的高密度占位病变,也能看到周围的水肿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结构的显示不如MRI清晰,不过在急诊情况下可快速初步判断颅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脑胶质母细胞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异型性,细胞密集,核分裂象多见,还能观察到肿瘤细胞向周围脑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特点等。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以缓解颅内压增高,减轻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但由于脑胶质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往往难以完全切除干净。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精准,要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护正常的脑组织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放疗: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利用放射线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放疗的剂量和方式会有所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特别考虑放疗对脑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合适的放疗技术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化疗:常用一些化疗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但儿童患者在化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选择相对毒性较小且有效的化疗方案。
预后情况
脑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较差,总体来说患者的生存期较短。即使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复发率仍然很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手术切除的程度等。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可能对治疗的耐受性稍好一些,但总体预后仍不容乐观。肿瘤分子生物学指标较好的患者可能预后相对稍好,而手术切除程度越接近全切除,患者的生存期往往相对更长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