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包含多方面,体位护理依麻醉方式选择合适体位,儿童需特别注意;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前24-48小时密切观察,不同年龄正常范围有差异;伤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儿童防抓挠,引流管护理要固定通畅并记录引流液;饮食护理术后早期暂禁饮食后渐过渡,保证营养,儿童饮食需均衡易消化;并发症预防包括脑水肿、癫痫、感染的护理,儿童各有特殊注意;康复指导逐步进行,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儿童需家长医护配合营造良好环境。
一、术后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应根据麻醉方式选择合适体位。若为全身麻醉未清醒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清醒且血压平稳后,可采取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体位的舒适与安全,避免头部过度活动。
2.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术后前24-48小时,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体温方面,若出现发热,需警惕感染等情况;脉搏、呼吸、血压的异常变化可能提示颅内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应及时报告医生。不同年龄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体温、心率等相对较快,需密切关注其波动情况。
二、伤口与引流管护理
1.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患儿抓挠伤口,防止切口感染。一般术后2-3天更换切口敷料,若切口愈合良好,可根据情况延长换药间隔时间。
2.引流管护理:若术后放置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折叠。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颜色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儿童患者的引流管护理需更加小心,防止引流管脱落等情况发生。
三、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术后6小时内一般暂禁饮食,6小时后若患者意识清楚、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给予少量温开水,观察无异常后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随着病情稳定,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儿童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者,可考虑肠内营养支持或肠外营养支持。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更为关键,应根据其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营养方案。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脑水肿护理:术后常见脑水肿,可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等脑水肿表现。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儿童患者要注意液体量的准确计算和控制,防止加重脑水肿。
2.癫痫预防与护理:脑膜瘤术后有发生癫痫的可能,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抽搐等癫痫发作表现。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避免刺激患者。若发生癫痫,应及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儿童患者癫痫发作时更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受伤。
3.感染预防:保持病房清洁,定期通风换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操作时要洗手。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儿童患者的皮肤娇嫩,翻身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防止损伤皮肤。
五、康复指导与心理护理
1.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促进其功能恢复。
2.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术后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配合,营造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