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救治包括现场急救、医疗机构初期处理、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现场急救需处理伤口、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休克;初期处理要评估病情,包括一般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然后清创缝合、控制出血与颅内压;手术治疗有明确指征,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术后要监测病情、抗感染、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儿童患者在各环节需考虑其生理特点进行特殊处理。
一、现场急救
1.伤口处理:首先用清洁的敷料或干净的布类覆盖伤口,避免进一步污染,有条件者可使用无菌敷料。要注意不可随意去除伤口内的异物,以免引起大出血。
2.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有呕吐物或血液等堵塞呼吸道,应及时清除,采取侧卧位等方式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防治休克:对于有明显出血导致休克倾向的患者,应尽快采取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等,并尽快转运患者到医疗机构。
二、医疗机构初期处理
1.评估病情
一般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的监测,同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瞳孔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囟门情况等,因为儿童颅脑损伤后囟门可能有异常变化。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可明确颅脑损伤的部位、范围,如是否有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CT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等因素,影像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2.清创缝合: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对头皮伤口进行清创,去除伤口内的污染物、坏死组织等,然后进行缝合。对于儿童患者,清创缝合时要更加轻柔,注意保护儿童的皮肤和组织,减少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3.控制出血与颅内压
止血:如果有颅内出血等情况,根据出血的部位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对于硬膜外血肿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
降低颅内压: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等,但儿童使用需考虑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肿胀。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等特点,使用脱水药物时更要谨慎监测。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当出现颅内血肿量较大,如硬膜外血肿超过30ml、硬膜下血肿超过40ml等情况,或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如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通常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对于儿童患者,颅内血肿的耐受程度相对较低,更应密切观察,及时把握手术时机。
对于有颅骨骨折片压迫脑组织的情况,也需要手术去除骨折片,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
2.手术方式
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颅内血肿的清除,根据血肿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入路进行手术。
去骨瓣减压术:对于严重脑肿胀、颅内压极高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术,以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但对于儿童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需要谨慎考虑,因为儿童颅骨尚未发育完全,术后可能会影响颅骨的生长发育等,需要综合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远期影响。
四、术后处理
1.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尤其是术后早期,要密切观察有无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监测要更加频繁。
神经系统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再出血、脑疝复发等。
2.抗感染治疗: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和颅内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年龄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
3.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等,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的需要。
4.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神经系统功能的康复,如进行肢体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对于有相应功能障碍的患者)。儿童患者的康复治疗要注重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