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可通过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治疗,同时生活方式需调整,儿童、孕妇、老年痛风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中药内服依证型用药,外治有熏洗、贴敷,针灸分时期选穴,推拿分时期操作,饮食、情志、运动需调理,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中药内服治疗
痛风病的中医内服治疗需根据不同证型用药。例如,湿热痹阻证可选用四妙丸加减,其主要药物成分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等,具有清热利湿通痹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中的黄柏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能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对于寒湿痹阻证,可选用乌头汤加减,药物有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甘草等,有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之功,制川乌等成分能发挥温通经络、止痛的效果来改善痛风相关关节症状。
二、中药外治方法
1.中药熏洗:常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除湿作用的中药进行熏洗。比如用忍冬藤、海桐皮、乳香、没药、防风、生艾叶等中药煎水后,先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时再进行熏洗,通过温热和药物的作用,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减轻关节的肿胀疼痛。熏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对于皮肤敏感者或有破损者需谨慎使用。
2.中药贴敷:可将一些中药研末后制成药膏或药饼贴敷于疼痛的关节部位,如以生草乌、生川乌、乳香、没药、白芷等药研末,用酒或醋调敷,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贴敷时要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过敏等不适要及时取下。
三、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根据痛风的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多选取局部穴位如阿是穴(疼痛关节处)、受累关节周围的穴位,以及远端的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穴位,如内庭、阴陵泉等,采用泻法针刺,以起到疏通经络、清热止痛的作用;缓解期可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采用补法,以补益气血、扶正祛邪,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减少痛风的发作。针灸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要注意消毒和针刺的深度、角度等,避免发生感染或其他意外。
2.推拿:缓解期可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如在关节周围进行轻柔的揉按、推擦等手法,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但在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时不宜进行推拿,以免加重炎症反应。推拿时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操作,对于年老体弱、体质虚弱或有严重心肺疾病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推拿手法。
四、生活方式调整的中医相关建议
1.饮食调理:中医强调痛风患者要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宜食用低嘌呤、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根据中医体质辨证,若为湿热体质,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等;若为寒湿体质,可适当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但要注意适量。
2.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可能与痛风的发生发展有关,所以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冥想、太极拳等中医养生方法来调节情志,太极拳等运动能使身心放松,调节气血阴阳,对于痛风患者的身心调节有一定帮助。对于情绪容易波动的患者,要引导其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因情志因素导致痛风发作或加重病情。
3.适度运动: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痛风患者的康复,但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中医倡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八段锦、慢跑等。八段锦动作柔和,能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慢跑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关节损伤。对于肥胖的痛风患者,运动还可帮助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但运动过程中要关注关节的承受能力,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负担。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痛风极为罕见,若有疑似情况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一般不首先采用上述中医治疗方法中的药物内服等成人常用方式;孕妇痛风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时要特别谨慎,中药的使用需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针灸推拿等操作要避开腹部、腰骶部等敏感部位,避免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老年痛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采用中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基础疾病情况等,中药的剂量和外治方法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如中药熏洗时温度不宜过高,针灸推拿力度要适中,避免对老年人脆弱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