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型母细胞胶质瘤是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胶质瘤的一种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发病率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有一定比例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患者年龄等有关低级别完整切除预后较好高级别预后差儿童需关注后续影响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星型母细胞胶质瘤是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一种,属于胶质瘤的范畴。胶质瘤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发生恶变所形成的肿瘤,而星型母细胞胶质瘤主要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
发病情况
其发病率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占有一定比例,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儿童和中青年中相对较为常见。在儿童群体中,星型母细胞胶质瘤也可能是小儿颅内肿瘤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青年来说,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可能相关,比如遗传易感性、某些环境因素等,但具体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刺激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还可能出现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若影响运动区,可导致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影响感觉区则会出现肢体感觉减退等;如果肿瘤位于优势半球,还可能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如说话不流利、理解障碍等。
颅内压增高表现:随着肿瘤的逐渐增大,会引起颅内压升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头痛通常是持续性的,早晨或夜间可能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若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发现颅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局部的低密度或高密度影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结构的显示不如磁共振成像(MRI)。
头颅MRI:是诊断星型母细胞胶质瘤的重要手段。在MRI上,肿瘤多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增强扫描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通过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等情况。
病理检查: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检查,通常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然后进行病理学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星型母细胞胶质瘤以及其具体的病理分级等情况。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星型母细胞胶质瘤的首要选择,目的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减轻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对于能够完整切除肿瘤且肿瘤分级较低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与肿瘤的位置等因素相关,比如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肿瘤,手术切除时需要更加精细操作,以避免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放疗: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的肿瘤,或者是高级别(恶性程度较高)的星型母细胞胶质瘤,通常需要进行放疗。放疗可以利用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放疗时需要特别关注放疗对生长发育、智力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权衡放疗的益处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化疗:对于一些复发的、高级别或者无法完全手术切除的星型母细胞胶质瘤,可能会采用化疗。化疗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发挥作用,但化疗药物也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在儿童化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血象、肝肾功能等指标,并且要考虑到化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
预后情况
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肿瘤的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患者的年龄等。低级别(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星型母细胞胶质瘤,如果能够完整切除,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有可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并且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高级别星型母细胞胶质瘤,即使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预后往往较差,肿瘤容易复发,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短。儿童患者在治疗后还需要关注生长发育、智力等方面的后续影响,需要长期的随访和康复干预。
总之,星型母细胞胶质瘤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颅内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和预后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