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的尿液检查可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液分析了解尿液基本情况及代谢成分,血液检查能通过血钙、磷、尿酸等排查代谢性病因;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是初步筛查常用方法,X线的腹部平片可显示多数阳性结石,静脉尿路造影能了解肾脏形态、功能等,CT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可发现较小及透X线结石。
一、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若存在红细胞,提示可能有肾结石导致的尿路黏膜损伤出血;白细胞增多则可能合并尿路感染。通过尿常规能初步了解尿液的基本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肾结石相关的炎症或出血等情况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尿常规结果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波动,但总体可通过其中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辅助判断肾结石相关情况。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饮水少的人群,尿常规异常的可能性相对更高,而有基础病史如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人群,尿常规异常的概率也会增加。
24小时尿液分析:能测定尿液中钙、磷、尿酸、草酸等成分的含量。例如,高钙尿症、高尿酸尿症、高草酸尿症等都可能是肾结石形成的代谢因素。通过24小时尿液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状况,对于明确肾结石的形成原因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代谢情况不同,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相对活跃,其24小时尿液分析结果的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差异;女性在不同生理周期代谢也可能有一定变化;长期高嘌呤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尿酸等代谢产物的排出,进而影响24小时尿液分析结果;有肾结石病史的人群再次进行24小时尿液分析有助于监测代谢情况,预防结石复发。
2.血液检查
血钙、磷、尿酸等:血钙升高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导致肾结石的疾病相关;血磷异常也可能参与肾结石的形成;血尿酸升高常见于尿酸结石的患者。通过血液中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排查肾结石的相关代谢性病因。不同年龄人群的血钙、磷、尿酸等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钙磷代谢处于动态变化中,成人则相对稳定;性别方面,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钙磷代谢;生活方式中,高嘌呤饮食、高钙饮食等会影响血尿酸、血钙等指标;有甲状旁腺病史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血液中相关指标异常的概率更高。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肾结石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发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从而确定结石的位置、大小等。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可用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不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受气体、脂肪等干扰,但现代超声技术不断发展,也能较好地进行检查;有泌尿系统手术史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需告知医生手术情况,以便准确判断。超声检查能初步了解肾脏内结石的基本情况,但对于一些较小的、透X线的结石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2.X线检查
腹部平片(KUB):能显示90%以上的阳性结石,可观察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腹部平片表现有所不同,儿童骨骼发育未完全,骨质相对稀疏,结石显示可能与成人有差异;女性骨盆结构相对复杂,可能对结石的显示有一定影响;有肠道气体过多等情况会影响KUB对结石的显示效果。
静脉尿路造影(IVU):不仅可以显示结石的部位,还能了解肾脏的形态、功能以及尿路是否有梗阻等情况。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尿路显影。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该检查,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儿童进行IVU检查时,要考虑造影剂的用量等问题,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进行IVU检查前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过敏风险。
3.CT检查
CT检查对于肾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尤其是能发现较小的结石以及透X线的结石。它可以清晰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肾脏周围的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的肾结石病例,CT检查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根据年龄调整辐射剂量,儿童更要注意辐射防护;女性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对性腺的防护;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CT检查一般不受明显禁忌,但需结合具体情况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