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是脑发育早期多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多伴随智力等障碍,可通过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发育评估诊断,康复治疗包括运动、作业、语言、物理因子等疗法,部分痉挛型可手术,家庭护理重要需配合医疗团队长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儿是脑性瘫痪儿童的简称,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
发病原因
产前因素:孕妇孕期感染,如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发育;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铅、汞等;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导致胎盘血流减少,胎儿缺氧;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增加脑瘫发生风险。
产时因素:早产是目前明确的脑瘫重要危险因素,早产儿由于脑发育不成熟,易出现脑损伤;分娩过程中胎儿窒息,如脐带绕颈、胎盘早剥等,导致胎儿脑部缺氧缺血;难产,使用产钳助产等操作不当也可能损伤胎儿脑部。
产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黄疸,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损伤脑部神经;新生儿颅内出血,如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影响脑部正常结构和功能;新生儿期感染,如脑膜炎等,炎症可侵袭脑组织。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患儿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不能抬头,4-5个月不能主动伸手抓物等;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肌张力低下,肢体松软;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剪刀步、足内翻、尖足、头后仰等异常姿势。
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1/4患儿智力正常,1/2患儿有不同程度智力低下,1/4患儿为重度智力低下。
癫痫:约1/3-1/2脑瘫儿合并癫痫,其中以痉挛型四肢瘫、单肢瘫及偏瘫患儿居多。
感知觉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听力障碍,约有25%患儿伴听力减退。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或口吃等。
精神行为异常: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孤僻、任性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可用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情况的筛查,简便易行,无辐射,但对后颅窝病变显示欠佳。
头颅CT:能清楚显示脑部结构,可发现颅内出血、脑发育畸形等病变,但对于早期脑损伤的诊断敏感性不如磁共振成像(MRI)。
头颅MRI:对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清晰显示脑部细微结构改变,如脑皮质发育不良、白质损伤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及病变部位。
神经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EEG):可发现是否合并癫痫,约40%脑瘫儿有脑电图异常,如癫痫样放电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助于发现听力障碍,了解脑干功能。
发育评估:通过格塞尔发育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等对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进行评估,判断患儿发育水平是否落后及落后程度。
治疗与康复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包括Bobath疗法、Vojta疗法等,通过特定的姿势反射诱导和促进患儿正确运动模式的发育,改善运动功能。例如Bobath疗法强调抑制异常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肌张力的恢复,引导患儿获得正确的运动控制。
作业疗法:主要训练患儿的精细运动、手眼协调等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书写等。
语言训练:针对语言障碍患儿,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帮助患儿改善语言功能。
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电刺激、水疗等,可改善肌肉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痉挛型脑瘫儿,在合适时机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可有效降低肌张力,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于脑瘫儿的家庭护理也至关重要,家长要为患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协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查,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由于脑瘫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康复机构和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才能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