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引起,分前驱期(有卡他症状及麻疹黏膜斑)、出疹期(发热后出疹顺序蔓延)、恢复期(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留色素沉着脱屑),可通过流行病学资料、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风疹等鉴别,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并预防并发症,可接种疫苗预防;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主要据典型表现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治疗需避免诱因,内服抗组胺药,严重者抢救,慢性者寻因调整用药。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组织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此后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器官中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高发,未接种疫苗是主要风险因素,冬春季多见。
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病因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昆虫叮咬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及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麻疹:典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前驱期持续3-4天,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口腔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重症麻疹可出现中毒性麻疹、休克性麻疹、出血性麻疹等。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疹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自觉瘙痒剧烈。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累及消化道可出现腹痛、腹泻;累及呼吸道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可达数月或数年。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麻疹: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如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麻疹黏膜斑、皮疹特点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是确诊麻疹的重要依据。需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等鉴别。风疹全身症状轻,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1-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压痛;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高热3-5天,热退疹出;猩红热发热1-2天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伴有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等,青霉素治疗有效。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风团及消退特点)即可诊断。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后者多见于儿童,皮疹为风团样丘疹、丘疱疹,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皮疹数目多少不一,常分批出现,瘙痒程度较荨麻疹相对轻,持续时间较长。
四、治疗原则
麻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预防并发症。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补充充足水分;高热时可用小剂量退热剂,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咳嗽时用祛痰镇咳剂,烦躁时可用镇静剂;防治并发症,若出现肺炎、喉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一般人群均需预防接种麻疹疫苗来预防发病,尤其是儿童。
荨麻疹: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首先应避免接触可疑诱因,内服药物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有效缓解风团及瘙痒症状;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等;慢性荨麻疹需积极寻找病因,调整用药时间,逐渐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