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和脊髓损伤等,不同部位损伤症状有别,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有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过敏;反射异常可见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二便功能障碍包括尿便失禁、尿便潴留;认知与精神障碍有认知功能减退、出现精神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肌力减退: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如颈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或下肢肌力减弱,严重时可呈完全性瘫痪,表现为肢体不能活动。这是因为中枢神经对肌肉的神经支配受到影响,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接收神经传来的指令来产生运动。对于儿童中枢神经损伤,可能影响其大运动发育,比如正常儿童在相应年龄段应能完成的坐、爬、站、走等动作出现延迟或无法完成,这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对运动控制的发育尚未成熟但又受损伤影响有关。
肌张力异常:脑损伤患者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出现肢体僵硬、活动受限,如锥体束损伤时会出现痉挛性瘫痪,肌肉紧张度增加;也可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出现肢体松软无力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中枢神经损伤导致肌张力异常可能影响其姿势和运动模式,例如婴儿肌张力低时可能呈现软瘫状态,而肌张力高时可能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
感觉功能障碍:
感觉减退或丧失:无论是脑损伤还是脊髓损伤,都可能出现损伤平面或区域以下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等。例如脊髓半切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障碍和深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的痛觉和温度觉障碍。在老年人群中,中枢神经损伤后感觉障碍可能更易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烫伤、割伤等意外,因为其对温度和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不易察觉潜在的危险。
感觉过敏:部分中枢神经损伤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即对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疼痛等感觉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感觉反应。比如轻微的触摸就会让患者感到剧烈疼痛,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感觉传导通路的异常改变导致感觉阈值降低。
反射异常:
深反射亢进:中枢神经损伤后常出现深反射亢进,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会明显增强,可出现髌阵挛、踝阵挛等表现。这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脊髓反射中枢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深反射失去了正常的调控而亢进。在儿童中枢神经损伤中,深反射亢进可能影响其运动功能的评估和诊断,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正常情况下的反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而损伤后这种异常反射更易被察觉。
病理反射阳性:如巴宾斯基征阳性,表现为大脚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这是中枢神经受损,尤其是锥体束受损的重要体征之一,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不同年龄人群中病理反射阳性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中枢神经损伤在反射方面的典型异常表现。
二便功能障碍:
尿便失禁: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患者常出现尿便失禁,这是由于脊髓损伤导致排便和排尿的神经调控通路受损,使得膀胱和直肠的括约肌失去正常的神经支配,无法正常控制排尿和排便。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尿便失禁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在老年脊髓损伤患者中,由于其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尿便失禁带来的健康风险更高,需要更精心的护理来预防相关并发症。
尿便潴留:也有部分中枢神经损伤患者会出现尿便潴留,即膀胱和直肠内的尿液和粪便无法正常排出。这同样是因为神经调控障碍,导致膀胱和直肠的肌肉无法正常收缩来排出内容物。
认知与精神障碍:
认知功能减退: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等。例如脑卒中导致额叶损伤的患者可能出现执行功能障碍,难以完成复杂的任务。在老年脑损伤患者中,认知功能减退可能加速其衰老进程,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因为老年人本身认知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下降趋势,而脑损伤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减退。
精神症状:部分中枢神经损伤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这与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精神障碍,可能影响其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