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多指单次月经周期出血量超80ml或经期超7天,常伴血块、贫血及生活质量下降,诊断需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病因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治疗针对病因,结构性如子宫肌瘤、腺肌症、息肉等有相应手术或药物方案,非结构性如凝血障碍、内分泌紊乱、医源性因素等也有对应治疗;药物治疗有激素类、非激素类及中药辅助;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妊娠相关、合并慢性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生活方式上可通过饮食、运动、心理支持干预,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一、月经量多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月经量多(Menorrhagia)指单次月经周期出血量超过80ml,或经期持续时间超过7天,常伴随血块排出、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及生活质量下降。诊断需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1.1.病史采集需关注月经周期规律性、出血量变化趋势、伴随症状(如痛经、性交痛)及家族史(如血液系统疾病)。
1.2.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评估子宫大小、形态及附件区压痛,排除子宫肌瘤、腺肌症等结构异常。
1.3.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评估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排除血友病等)、盆腔超声(测量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宫腔镜(直接观察宫腔形态)。
二、病因分类与治疗原则
月经量多的病因可分为结构性(如子宫肌瘤、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和非结构性(如凝血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医源性因素),治疗需针对病因选择方案:
2.1.结构性病因治疗
2.1.1.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需行宫腔镜肌瘤切除术,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若引起压迫症状或月经量多,可考虑腹腔镜或开腹肌瘤剔除术。
2.1.2.子宫腺肌症:年轻患者可尝试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抑制内膜增生;症状严重且无生育需求者可行子宫切除术。
2.1.3.子宫内膜息肉:直径>1cm或症状明显者需行宫腔镜息肉切除术,术后需定期随访以降低复发风险。
2.2.非结构性病因治疗
2.2.1.凝血功能障碍:需血液科会诊,针对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补充相应凝血因子或使用去氨加压素。
2.2.2.内分泌紊乱:无排卵性功血(如青春期或围绝经期)可口服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或孕激素(如地屈孕酮)调节周期;黄体功能不足者需补充孕激素。
2.2.3.医源性因素:长期使用抗凝药(如华法林)者需调整剂量或换用低分子肝素;宫内节育器(IUD)相关出血可尝试更换含铜IUD为LNG-IUS。
三、药物治疗方案
3.1.激素类药物:短效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内膜增生降低出血量,适用于无生育需求者;孕激素(如醋酸甲羟孕酮)可调节内膜生长,适用于黄体功能不足者。
3.2.非激素类药物:氨甲环酸为抗纤溶药,可减少月经量30%~50%,需排除血栓风险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痛经并减少出血。
3.3.中药辅助:部分研究显示,桂枝茯苓丸可改善子宫肌瘤相关月经量多,但需在中医辨证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2年内周期不规律属生理现象,若出血量多伴贫血需排除凝血障碍,治疗以孕激素为主,避免过度干预。
4.2.围绝经期女性:需警惕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为必要检查,治疗以孕激素或LNG-IUS为主,慎用雌激素。
4.3.妊娠相关人群:产后或流产后月经量多需排除胎盘残留或感染,治疗以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和缩宫素为主,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
4.4.合并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类药物需监测血糖;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避免氨甲环酸等经肝肾代谢药物。
五、生活方式干预与预防
5.1.饮食调整:增加铁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预防贫血,避免过量咖啡因和酒精(可能加重出血)。
5.2.运动管理: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环,但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如马拉松)以防出血增多。
5.3.心理支持:长期月经量多可能导致焦虑或抑郁,需通过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缓解情绪压力。
5.4.定期随访:治疗后每3~6个月复查超声和血常规,评估子宫形态、内膜厚度及贫血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