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有骨骼改变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X线检查诊断,需与软骨营养不良等鉴别,预防要从孕妇乳母及婴幼儿入手,治疗包括一般、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定义
活动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活动期表现,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磷代谢: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维持血钙、血磷的正常水平。当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吸收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可动员骨钙释放,使血钙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甲状旁腺激素同时也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排出增加,血磷降低,最终导致钙磷乘积下降,使骨骼钙化受阻,出现骨骼病变。
三、临床表现
(一)骨骼改变
头部: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8-9个月以上婴儿,头颅呈方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并易患龋齿。
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如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呈串珠状)、鸡胸或漏斗胸等。
四肢: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形成佝偻病性手镯或脚镯;1岁左右的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腿)或膝外翻(“X”形腿)。
(二)肌肉松弛
患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表现为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部膨隆如蛙腹。
(三)其他表现
患儿神经精神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力低下,常伴发感染。
四、诊断依据
(一)病史
有日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病史,如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维生素D制剂、户外活动少等。
(二)临床表现
有上述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等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血钙正常或降低,血磷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
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常明显升高,是反映佝偻病活动的重要指标。
(四)骨骼X线检查
长骨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等。
五、鉴别诊断
(一)软骨营养不良
本病是一种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骨骼X线表现为长骨粗短和弯曲,干骺端变宽呈喇叭口状,但轮廓光整。维生素D治疗无效。
(二)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多有家族史,为性连锁隐性遗传,也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特点为血磷降低,对常规剂量维生素D治疗无效。
(三)肾性佝偻病
是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除佝偻病表现外,还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如肾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等,血磷显著升高,血钙降低。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
孕妇及乳母:孕期应多晒太阳,保证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哺乳期妇女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同时让婴儿多晒太阳。
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从出生后2周开始,每日给予维生素D400-800IU以预防佝偻病。
(二)治疗
一般治疗:加强营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
维生素D治疗:活动期患儿可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D,具体剂量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调整。
钙剂补充: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适当补充钙剂,以纠正钙缺乏。
七、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大,若户外活动少、喂养不当等易患活动性佝偻病。应保证其充足的日照,合理喂养,按时补充维生素D等。
(二)儿童
儿童若存在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不足等情况也可能患活动性佝偻病。需关注其骨骼发育情况,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佝偻病相关问题。
(三)特殊病史儿童
对于有慢性肝肾疾病等可能影响维生素D代谢疾病的儿童,更易发生活动性佝偻病,需密切监测钙磷代谢等指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