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神经鞘瘤是起源于椎管内神经鞘膜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胸段多见。由雪旺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二便功能障碍等,各年龄段可发病,男女无明显差异。诊断靠MRI、CT等影像学及病史体格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儿童患者手术风险高需精细评估,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并注意术后护理。
一、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义
椎管内神经鞘瘤是起源于椎管内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脊神经根的鞘膜部位,可发生于椎管内的任何节段,以胸段最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1.细胞起源:由脊髓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细胞,其具体的增殖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细胞内的一些信号通路异常有关,例如部分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导致雪旺细胞过度增殖。
2.诱因相关: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受到辐射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病,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为神经根性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等,疼痛可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的动作可使疼痛加剧。例如胸段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引起相应胸背部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
感觉异常: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出现病变节段以下的感觉减退、麻木等感觉异常,这是由于肿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影响了神经的感觉传导功能。
运动障碍:肿瘤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运动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行走困难甚至瘫痪。例如颈段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影响上肢及颈部的运动功能。
二便功能障碍:当肿瘤累及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排尿困难等二便功能障碍症状。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0-60岁人群,儿童相对少见。儿童发病时可能由于其脊髓等神经结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肿瘤对其影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可能更易出现生长发育相关的一些伴随表现。
性别: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显著差异,但在某些特定类型的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的椎管内神经鞘瘤中可能存在一定性别分布特点。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缺乏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一般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直接发病关系不大,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整体身体状况,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脊髓、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肿瘤在T1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例如通过MRI可以准确判断胸段椎管内神经鞘瘤是否压迫脊髓以及压迫的程度等情况。
CT检查:可用于观察椎管骨质的改变,如肿瘤是否引起椎管骨质的破坏、狭窄等,但对于肿瘤本身的软组织显示不如MRI清晰。
2.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神经系统体征,如感觉、运动、反射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这些对于初步判断病情及引导进一步检查有重要作用。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原则是在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功能。对于位于髓外硬膜下的神经鞘瘤,多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预后一般较好。但对于肿瘤与脊髓、神经根粘连紧密的情况,手术难度会增加,需要精细操作。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精细的评估,充分考虑手术对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术后要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情况,加强康复护理,因为儿童的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精心的照料以促进恢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优化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情况,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手术中要更加注意操作的轻柔,减少对患者身体的额外创伤。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