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需进行现场急救,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转运时注意稳定头部等;到达医院后初步检查并进行一般治疗,如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药物治疗有脱水降颅压、用神经营养药物;出现手术指征时手术治疗,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等;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语言、认知等功能训练,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现场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血块等异物,防止窒息。对于有呼吸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等操作,以保证有效的通气。
年龄因素:儿童颅脑外伤时,由于气道相对狭窄,更应密切关注呼吸道情况,及时清理分泌物。
生活方式:若患者有吸烟史,可能会加重呼吸道的损害,现场急救时需格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史:如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颅脑外伤后呼吸道管理更为重要。
2.控制出血:对于头部伤口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等压迫止血。若有颅骨骨折合并大出血,可能需要采取更专业的止血措施。
年龄因素:儿童血管较细,止血时需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压迫造成二次损伤。
特殊人群风险: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较差,止血时要关注凝血情况。
二、转运与初步检查
1.转运注意事项: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患者头部稳定,避免晃动加重损伤。可用担架平稳搬运,有颈椎损伤可疑时,需采用颈托固定颈部。
年龄因素:儿童在转运时需要更轻柔的操作,固定要适当。
生活方式:若患者有酗酒等情况,转运时需特别注意固定,防止因躁动导致损伤加重。
病史:有颈椎病史的患者在转运时更要谨慎固定颈部。
2.初步检查:到达医院后,迅速进行初步检查,包括评估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通过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年龄因素:儿童颅脑外伤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观察意识等变化,并准确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
特殊人群风险:老年人颅脑外伤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三、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避免情绪激动等加重颅内出血或脑损伤的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需要家长协助保证卧床休息,避免其过度活动。
生活方式:有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调整生活习惯以利于恢复。
病史: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控制血压稳定,以减少再出血风险。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年龄因素:儿童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更频繁监测。
特殊人群风险:老年人生命体征波动较大,要加强监测。
四、药物治疗
1.脱水降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通过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年龄因素:儿童使用脱水剂需注意剂量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引起电解质紊乱。
特殊人群风险:老年人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脱水剂时要关注肾功能变化。
2.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节苷脂等,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无特殊人群禁忌,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五、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出现颅内血肿较大(如硬膜外血肿超过30ml、硬膜下血肿超过40ml等)、脑挫裂伤导致严重脑水肿引起脑疝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年龄因素:儿童颅内血肿吸收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脑疝等情况,手术指征可能更严格。
病史: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
2.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不同手术方式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风险,医生会综合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六、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
年龄因素:儿童康复潜力较大,但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过程中需引导其改变生活方式以促进恢复。
病史: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康复治疗需结合原病史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2.康复训练方法:肢体功能训练可采用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方式;语言训练根据患者语言障碍类型进行相应的发音、词汇、语句等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
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