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内,起病急,病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等,表现为皮肤风团等,重者有休克等症状,治疗主要是去因、用抗组胺药;慢性荨麻疹病程超6周,反复发作,病因有自身免疫、慢性疾病等,全身症状较轻,风团发作频率等个体差异大,治疗复杂,需长期用药及综合措施,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据具体情况诊治。
一、病程时长
1.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多起病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例如,儿童急性荨麻疹可能因食物过敏、病毒感染等因素引发,起病相对较急,风团出现后在数小时内可能消退又再起。
2.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病情反复发作。慢性荨麻疹患者的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一些成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慢性疾病等因素导致病情长期不愈,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二、病因方面
1.急性荨麻疹:
食物因素:常见的引起急性荨麻疹的食物有鱼、虾、蟹、蛋类等,儿童尤其容易对蛋类、牛奶等食物过敏而引发急性荨麻疹。例如,幼儿食用新的辅食后可能很快出现皮肤风团等荨麻疹症状。
药物因素: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多为急性。比如,部分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短时间内就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等表现。
感染因素: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等)都可能引发急性荨麻疹。儿童可能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后较快出现急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
自身免疫因素:约5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异常。自身抗体可直接或间接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和持续。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慢性荨麻疹的发生率可能升高。
慢性疾病因素:一些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溃疡病、肠炎、胆囊炎等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相关。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情况。
其他因素: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等)、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且这些因素对成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影响较为明显。
三、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荨麻疹:除了皮肤出现风团外,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如果累及消化道,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累及呼吸道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表现。儿童急性荨麻疹若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呼吸急促,需要及时处理,因为儿童气道较狭窄,容易发生窒息等严重情况。
2.慢性荨麻疹: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风团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可能只是偶尔发作少量风团,对生活影响较小;但也有患者风团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也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瘙痒较为剧烈,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尤其是成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因长期患病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治疗方面
1.急性荨麻疹: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较快缓解症状。例如,可选用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儿童可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需要立即抢救,包括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2.慢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复杂,首先也需尽量寻找病因并去除。抗组胺药物治疗是基础,但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联合用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针对自身免疫进行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用药,且需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精神紧张等,成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多地配合心理调节等综合治疗措施。
总之,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在病程、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