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诊断依据包括典型症状(前驱期发热等、瘫痪前期再次发热伴神经症状、瘫痪期不对称弛缓性瘫痪)、年龄与病史(5岁以下未接种疫苗者高发,有接触史需警惕);辅助诊断有病毒学检测(咽拭子/粪便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和蛋白轻度升高,糖与氯化物正常)、影像学检查(MRI显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创伤性神经损伤等鉴别,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诊断流程为疑似病例住院隔离采样送检确诊,处理原则是对症治疗、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预防关键是按规划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特殊人群有相应接种建议。
一、小儿麻痹症的核心诊断依据与临床表现
1.1.典型症状识别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的典型症状以急性起病、发热及神经肌肉功能异常为特征,具体表现为:
1.1.1.前驱期症状:发热(多为中低度,持续3~5天)、头痛、咽痛、呕吐、腹泻或便秘,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胃肠炎,但需注意此期病毒已通过血液循环侵入神经系统。
1.1.2.瘫痪前期症状:发热消退后1~6天再次发热,伴剧烈头痛、颈背僵硬、嗜睡或烦躁,肢体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如下肢无力、不能站立),部分患儿有感觉过敏或肌肉疼痛。
1.1.3.瘫痪期症状:以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常见下肢(单侧多于双侧)及躯干肌肉受累,少数累及上肢或呼吸肌(导致呼吸麻痹),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
1.2.年龄与病史关联性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未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者)为高发人群,需结合接种史判断:未接种或接种不全者风险显著升高;若患儿近期有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史,需高度警惕。
二、实验室与影像学辅助诊断
2.1.病毒学检测
2.1.1.咽拭子/粪便病毒分离:发病后1~2周内采集咽拭子或粪便样本,通过细胞培养或PCR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结果可确诊,但需注意部分患儿病毒排出时间短,可能漏检。
2.1.2.血清学检测:双份血清(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如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提示近期感染,但需排除其他肠道病毒感染。
2.2.脑脊液检查
瘫痪期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轻度升高(50~500/μ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0.5~1.5g/L),糖与氯化物正常,与细菌性脑膜炎不同,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2.3.影像学检查
MRI可显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T2加权像高信号),但早期可能无异常,多用于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横贯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
三、鉴别诊断要点
3.1.与其他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疾病的区分
3.1.1.吉兰-巴雷综合征:多为对称性上升性瘫痪,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无发热前驱期。
3.1.2.横贯性脊髓炎: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伴感觉障碍平面、尿便潴留,脑脊液细胞数显著升高,MRI可见脊髓横贯性病变。
3.1.3.创伤性神经损伤:有明确外伤史,瘫痪部位与损伤部位一致,无前驱感染症状。
3.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未接种疫苗的婴幼儿:需优先排除其他可预防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并发脑炎),若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应立即隔离并采集样本送检;免疫缺陷儿童:感染后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排毒,需通过密切接触者监测发现病例。
四、诊断流程与处理原则
4.1.诊断流程
疑似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前驱感染史)→立即住院隔离→采集咽拭子/粪便/脑脊液样本→送省级或国家级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结果确诊。
4.2.处理原则
4.2.1.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麻痹者需机械通气)、预防压疮(定期翻身)、康复训练(早期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
4.2.2.药物使用:仅推荐使用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缓解肌肉疼痛,禁用糖皮质激素(无证据支持其疗效,且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4.2.3.预防并发症:长期瘫痪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弹力袜或间歇性气压治疗)、关节挛缩(支具固定)。
五、预防与疫苗接种建议
5.1.疫苗接种重要性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或IPV)是预防关键,需按国家免疫规划完成全程接种(2月龄、3月龄、4月龄各1剂,4岁加强1剂)。
5.2.特殊人群接种建议
免疫缺陷儿童:优先使用灭活疫苗(IPV),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OPV);早产儿:按实际月龄接种,无需推迟;过敏体质儿童:若对疫苗成分过敏,需评估风险后决定是否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