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又称脑肿瘤等,包括多种起源及转移性肿瘤,按起源部位分类有多种类型,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放射、化学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和治疗上有不同特点。
颅内肿瘤的分类
1.按肿瘤起源部位分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这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多发生在大脑半球;少突胶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好发于大脑半球皮质下。不同年龄人群发生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类型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相对更易出现某些特定类型的神经上皮肿瘤。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上皮细胞,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好发于中年以上人群,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一般来说,长期接触某些可能致癌物质的人群风险可能会增加,不过目前确切的环境因素与脑膜瘤发病的关联证据还在进一步研究中。脑膜瘤大多生长缓慢。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常见的有听神经鞘瘤等,听神经鞘瘤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其发病与个体的基因等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不同生活方式下,比如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有不健康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对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转移性肿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形成的肿瘤,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原发肿瘤的部位不同,转移至颅内的风险和类型也有所不同,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颅内是否有转移情况发生。
颅内肿瘤的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一些遗传性综合征与颅内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易发生颅内神经纤维瘤等;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如某些农药、工业化学污染物等)可能增加颅内肿瘤的发病风险;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异常等也可能导致颅内肿瘤的形成。不同年龄人群由于胚胎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等的差异,对这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可能因为胚胎发育残留的细胞异常增殖等原因更易出现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头痛通常是持续性钝痛,早晨或晚间较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导致视力减退等。不同年龄人群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因为颅骨尚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可能会出现头颅增大等表现。
2.局灶性症状: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定位症状,比如大脑半球肿瘤可出现偏瘫、失语等;鞍区肿瘤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内分泌紊乱等;小脑肿瘤可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不同年龄人群由于脑部功能发育情况不同,局灶性症状的表现和严重程度也会有差异,儿童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出现失语、偏瘫等局灶性症状时对生活的影响可能与成人不同。
颅内肿瘤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初步显示颅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是颅内肿瘤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参数等,儿童由于身体对辐射的耐受性等因素,需要谨慎评估辐射风险。
头颅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对脑干、颅后窝等部位肿瘤的显示更清晰,能更好地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MRI检查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比如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颅内肿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类型等。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手术的耐受性等不同,儿童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精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术后护理。
颅内肿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大多数颅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手术方案需要个体化制定,儿童手术需要考虑脑部发育情况,尽量减少对脑功能的影响。
2.放射治疗:包括普通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不同年龄人群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在放射治疗时需要更关注对生长发育、智力等方面的影响。
3.化学治疗:用于一些恶性颅内肿瘤的辅助治疗等。不同年龄人群使用化疗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对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等的影响,儿童使用化疗药物更需要谨慎选择和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