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常见纤维腺瘤等,特点各异,恶性即乳腺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随病情进展而不同,诊断有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等方法,治疗上良性小无症状可观察,大或有趋势等可手术,乳腺癌有手术及综合治疗等,不同人群如青年、老年女性及男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乳腺肿瘤的定义
乳腺肿瘤是指发生在乳腺组织的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乳腺肿瘤较为常见,如纤维腺瘤等;恶性乳腺肿瘤即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二、良性乳腺肿瘤
1.常见类型及特点
纤维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失衡有关。通常表现为乳房单发的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好,一般无明显疼痛症状,生长缓慢。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其发病可能与青春期女性雌激素分泌相对活跃,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较高有关。
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多见于经产妇。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浆液性或浆液血性,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小结节,按压时可引发溢液。发病机制可能与乳腺导管上皮异常增生有关,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是诱因之一。
三、恶性乳腺肿瘤(乳腺癌)
1.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乳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青春期前发病率极低,绝经后发病率逐渐上升。这与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组织受各种因素长期作用,发生恶变的风险增加有关。
性别:虽然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但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这与女性体内的激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女性体内雌激素相对较多,对乳腺组织的刺激作用相对更强。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缺乏运动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乳腺组织的健康;长期大量饮酒会干扰体内激素代谢等过程。
病史: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这与遗传因素有关,如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不典型增生等,也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2.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可能仅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乳头溢血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等相应症状,如骨转移可引起骨痛,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初步筛查乳腺肿块的性质,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等;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有重要价值,是乳腺癌筛查的常用手段之一;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尤其适用于一些高危人群的进一步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乳腺肿瘤的治疗
1.良性乳腺肿瘤治疗
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纤维腺瘤等良性肿瘤,可定期观察,监测肿块的变化情况。若肿瘤较大或有生长趋势,或患者有强烈的手术意愿等,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多为肿块切除术,术后一般预后良好。
2.乳腺癌治疗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乳房全切术、乳房部分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决定。
综合治疗:除手术外,还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放疗是利用放射线局部照射肿瘤部位,杀灭残留的癌细胞;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分泌或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结合来抑制肿瘤生长;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特点。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年女性:对于青年女性发现的乳腺肿块,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检查,因为青年女性虽然纤维腺瘤等良性肿瘤多见,但也不能忽视恶性肿瘤的可能。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以降低乳腺肿瘤的发病风险。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对于手术等创伤性治疗,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男性:男性患乳腺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由于男性对乳腺肿瘤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容易延误病情。男性若发现乳房肿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因为男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有时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尽早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