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需从保持导尿管及尿袋清洁通畅、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不必要导尿管更换、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尿道口护理、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并积极处理基础疾病等方面入手,如成人日饮水1500-2000ml、儿童按年龄体重合理饮水,非异常不频繁换导尿管,每日至少2次尿道口清洁,积极控糖尿病等基础病及关注免疫低下患者等。
一、保持导尿管及尿袋的清洁与通畅
1.导尿管的维护
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医护人员在进行导尿管相关操作时,要确保手部清洁消毒,避免细菌通过操作侵入尿道引发感染。对于儿童患者,更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与无菌,减少对尿道黏膜的损伤,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防止尿液逆流。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避免尿液回流至膀胱,尤其是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更要注意尿袋的位置摆放。老年患者行动不便,需家人协助正确摆放尿袋位置。
2.尿袋的管理
尿袋要定期更换,一般根据产品说明和患者情况,通常每周更换1-2次。频繁更换尿袋可能会增加操作感染的机会,但不及时更换则会因尿袋内细菌滋生增加尿路感染风险。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更换尿袋,降低感染可能性。
二、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1.成人患者
鼓励成人留置导尿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左右,这样可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道内停留繁殖的机会。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避免因过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但总体仍要保证足够的尿量来冲洗尿道。
2.儿童患者
儿童留置导尿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安排饮水量。例如,学龄前儿童每天饮水量可在500-1000ml左右,要保证尿液颜色清澈,以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水喜好,选择合适的方式鼓励儿童饮水,如提供儿童喜欢的果汁(但要避免过甜导致其他问题),但不能用含糖饮料替代白开水,因为含糖饮料可能会促进细菌生长。
三、避免不必要的导尿管更换
1.一般情况
除非导尿管出现堵塞、破损等异常情况,否则不应频繁更换导尿管。频繁更换导尿管会增加尿道黏膜损伤和感染的机会。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如脊髓损伤患者,更要谨慎更换导尿管,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更换,减少感染风险。
2.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要严格把握更换导尿管的指征。在更换导尿管时,要更加细致地进行操作,确保无菌,降低感染发生概率。对于患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如前列腺增生患者,更换导尿管时要特别注意对尿道和前列腺部位的保护,避免加重病情和引发感染。
四、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尿道口护理
1.日常护理
每天至少进行2次尿道口清洁,使用温和的消毒剂(如0.1%苯扎溴铵等)棉球由内向外擦拭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清除分泌物和污垢,减少细菌滋生。对于女性留置导尿患者,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擦拭方向要正确,从尿道口开始向外,避免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口。
儿童患者进行尿道口护理时,要使用适合儿童的小棉球和温和的消毒剂,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尿道黏膜。家长在协助护理时,要学习正确的护理方法,确保护理过程的无菌和轻柔。
2.特殊情况
当患者尿道口有分泌物增多、红肿等异常情况时,要增加尿道口护理的频率,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对于长期卧床且尿道口有分泌物的患者,如昏迷患者,要更加密切观察尿道口情况,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加重。
五、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并积极处理基础疾病
1.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留置导尿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要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
对于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原发病。例如,泌尿系统结石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引发尿路感染,通过治疗结石,恢复尿液的正常引流,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概率。对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若存在反复尿路感染情况,可根据病情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来改善排尿情况,减少尿路感染诱因。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留置导尿时要更加严格地执行上述各项预防措施。因为这类患者自身抵抗力极弱,一旦发生尿路感染,病情可能会迅速加重,难以控制。要密切监测这类患者的尿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抗感染等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