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障碍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婴幼儿期有相应表现,不同性别有差异,长期缺乏互动或有家族史会加重或更早更明显;语言发育迟缓多数孤独症儿童落后,男女表现速度可能不同,缺乏刺激或有遗传病史会加重,有理解、表达差等表现;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幼儿期有偏好,随年龄更明显,不同性别有差异,单调生活或有家族史会强化或更严重,有物品活动偏好、动作仪式等表现;感知觉异常婴幼儿期有反应,随年龄多方面表现,不同性别有差异,不良环境或有遗传病史会加重或更常见,有多种感知觉异常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期表现为对亲人的呼唤缺少回应、缺乏眼神交流等。例如6-12个月大的婴儿通常会对父母的声音有反应并试图与父母进行眼神互动,而孤独症儿童可能没有这些表现。
性别差异体现:不同性别孤独症儿童在社交障碍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总体都存在社交互动缺陷,只是在具体行为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核心是社交兴趣缺乏和社交互动异常。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缺乏与他人正常的互动交流活动会加重社交障碍,而丰富的社交活动干预有助于改善。
病史相关:有孤独症家族史的儿童社交障碍表现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明显。患儿往往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很少主动与同伴一起玩耍,在集体环境中难以融入,比如在幼儿园里独自玩耍,不参与同伴的游戏活动。
语言发育迟缓
年龄特点:多数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12个月时通常不能咿呀学语,18个月时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24个月时不能说出简单的短语等。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语言发育里程碑,孤独症儿童在这些关键时间点往往无法达到相应水平。
性别与语言:男女在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上可能有不同速度,但核心是语言发展明显滞后,比如男孩可能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都落后于正常同龄男孩,女孩也类似存在语言发展的滞后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刺激会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加重,而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可以促进语言发育。例如经常与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交流互动、为其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素材等有助于改善语言状况。
病史联系:有孤独症相关遗传病史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因为遗传因素可能直接影响语言中枢的发育等。患儿可能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差,如听不懂简单的指令;语言表达能力差,词汇量少,说话内容刻板重复等,比如反复说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语。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
年龄相关表现:在幼儿期就可能出现对某些物品或活动的特殊偏好,而且这种偏好非常刻板。比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像只玩旋转的物品,而且每天玩的方式都固定不变。随着年龄增长,刻板重复行为可能更加明显,例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行为会持续很长时间,且难以被打断。
性别差异体现:不同性别孤独症儿童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的具体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核心都是存在固定的、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行为模式。比如男孩可能更倾向于对机械类物品的刻板关注和重复操作,女孩可能在某些特定的仪式性行为上表现更突出。
生活方式关联:单调的生活方式会强化刻板重复行为,而多样化的生活活动安排有助于减少刻板重复行为。例如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和玩具选择,可以转移其对刻板物品或行为的关注。
病史因素:有孤独症家族病史的儿童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出现的概率更高,程度可能更严重。患儿的刻板重复行为形式多样,除了上述的动作刻板外,还可能有固定的行走路线、固定的穿衣顺序等,比如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线上下学,衣服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穿戴。
感知觉异常
年龄特点:在婴幼儿期就可能表现出对某些声音、光线等感知觉的异常反应。例如对某些高频声音特别敏感或特别不敏感,对强光有躲避行为等。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异常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对触觉过于敏感,不喜欢被触摸某些部位,或者对触觉过于迟钝,对疼痛等感觉不明显。
性别与感知:不同性别孤独症儿童感知觉异常的具体表现有差异,比如在对味觉的感知上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但总体都是存在感知觉的异常偏离正常儿童的情况。例如有的男孩可能对某些食物的味道极度敏感,拒绝食用,而有的女孩可能对温度等感知有异常。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的生活环境刺激可能加重感知觉异常,而适宜的环境刺激可以调节感知觉。比如过于嘈杂的环境可能加重孤独症儿童对声音的敏感程度,而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这种异常感知。
病史联系:有孤独症遗传病史的儿童感知觉异常可能更常见,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感知觉相关的神经发育。患儿可能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个感知觉方面出现异常,如对颜色的辨别异常、对物体质地的感知异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