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可通过辨证论治中药调理,依据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分别用药;可选用胃苏颗粒、香砂六君丸、养胃舒胶囊等中成药调理;还可采用穴位贴敷、艾灸等中药外治法辅助;同时,饮食规律、情志舒畅、作息规律等生活方式对中药调理萎缩性胃炎很重要,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配合要点。
一、辨证论治的中药调理
(一)肝胃不和型
1.主要表现: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2.用药思路: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法,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能疏肝解郁,香附、枳壳可理气宽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药量,孕妇则需谨慎使用,因为其中一些药物可能对妊娠有影响。
(二)脾胃虚弱型
1.主要表现: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食后缓解,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2.用药思路:以健脾益气、和胃助运为法,多选用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黄芪补气升阳,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缓急止痛。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较弱,在用药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儿童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过于峻烈的药物,以免损伤正气。
(三)胃阴不足型
1.主要表现: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2.用药思路: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为法,常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养阴益胃,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养阴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需监测相关指标;老年胃阴不足患者要注意药物的滋阴作用是否会影响其消化功能,必要时可配合健脾药物。
二、中成药调理
(一)胃苏颗粒
1.适用情况:主要用于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能理气消胀、和胃止痛。其成分有紫苏梗、香附等,对于情志不遂引起的胃脘胀痛等有一定缓解作用。儿童一般不推荐使用,孕妇禁用,因为其中的药物可能影响胎儿;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要考虑基础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二)香砂六君丸
1.适用情况: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有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成分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老年人脾胃虚弱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儿童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用药的规范来,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用量。
(三)养胃舒胶囊
1.适用情况:主要针对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能滋阴养胃。成分有党参、黄精、山药、玄参、乌梅等。对于有消化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等,使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胃阴不足患者使用时要关注其消化功能的变化,以及药物对全身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
三、中药外治法辅助调理
(一)穴位贴敷
1.常用穴位及药物:可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药物可选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穴位。对于儿童进行穴位贴敷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贴敷时间,避免引起皮肤过敏等反应;孕妇要避免贴敷在腹部相关敏感穴位,防止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
(二)艾灸
1.适用穴位及作用: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位,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老年人艾灸时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儿童进行艾灸要特别谨慎,一般不建议自行操作,防止发生意外。
四、生活方式对中药调理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及配合措施
(一)饮食方面
1.一般人群:萎缩性胃炎患者无论采用哪种中药调理方式,都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软烂程度,便于消化吸收。
(二)情志方面
1.一般人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志因素与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良好的情志状态有助于中药调理的效果。不同性别患者在情志调节上可能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受情绪影响,要引导其通过合适的方式调节情绪,如听音乐、散步等;老年人可能因退休等生活变化出现情绪问题,家人要给予关心,帮助其保持良好心态配合中药调理。
(三)作息方面
1.一般人群: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配合中药调理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儿童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生长发育和脾胃功能的调养;老年人要注意顺应生物钟,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影响身体的自我修复和中药的调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