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包括脑垂体腺瘤等,组织学来源多样,临床表现因有无功能及激素分泌情况等有差异,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不同,治疗需综合多因素选择且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脑垂体腺瘤为源于腺垂体的良性上皮性肿瘤,治疗原则与脑垂体瘤类似但有自身特点,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各有特殊之处。
一、概念定义
脑垂体瘤是起源于脑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脑垂体腺瘤是脑垂体瘤的一种,是源于腺垂体的良性上皮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
二、组织学来源
脑垂体瘤:组织学来源多样,包括腺垂体、神经垂体及胚胎期颅咽管囊残余鳞状上皮等。
脑垂体腺瘤:主要源于腺垂体的嗜酸性、嗜碱性和嫌色性细胞。
三、临床表现差异
激素分泌异常表现
脑垂体瘤:若为无功能型脑垂体瘤,早期可能无明显激素分泌异常表现,当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头痛、视力减退等症状;若为激素分泌型脑垂体瘤,不同类型分泌异常表现不同,如生长激素分泌型脑垂体瘤,在儿童期可导致巨人症,表现为过度生长,身高明显高于同龄人;成人期可引起肢端肥大症,出现手脚增大、面容改变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脑垂体瘤可导致库欣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血糖升高等;泌乳素分泌型脑垂体瘤在女性可引起月经紊乱、泌乳、不孕等,在男性可导致性功能减退、泌乳等。
脑垂体腺瘤:激素分泌异常表现与相应激素分泌型脑垂体瘤类似,因大多为腺垂体起源,以激素分泌异常相关表现为主,如生长激素腺瘤引起肢端肥大或巨人症等。
压迫周围组织表现
脑垂体瘤:除上述激素分泌异常表现外,肿瘤较大时可压迫视神经交叉,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有双颞侧偏盲等;还可压迫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出现尿崩症等表现。不同来源的脑垂体瘤压迫表现可能因起源组织不同略有差异。
脑垂体腺瘤:主要因腺垂体起源,压迫周围组织表现与脑垂体瘤类似,如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视野改变等,但相对来说,脑垂体腺瘤多为良性,生长相对较局限的情况下,早期对周围组织压迫表现可能相对隐匿,但随着肿瘤增大,同样会出现相应压迫症状。
四、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
影像学
脑垂体瘤: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根据其来源及性质不同有所差异,无功能型脑垂体瘤在MRI上多表现为垂体窝内占位,信号强度可与脑实质相似或略有不同;激素分泌型脑垂体瘤可根据激素类型有相应表现,如生长激素分泌型脑垂体瘤可见垂体瘤体增大,T1加权像上信号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等。
脑垂体腺瘤:MRI检查下,脑垂体腺瘤多表现为腺垂体起源的局限性占位,边界相对较清楚,强化特点因肿瘤性质而异,多数脑垂体腺瘤在增强扫描时可有不同程度强化。
病理学
脑垂体瘤:病理类型多样,除了腺瘤外,还可能有垂体腺癌等,垂体腺癌较少见,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侵袭周围组织等恶性特征。
脑垂体腺瘤:病理学上多为良性肿瘤,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排列成巢状、条索状或腺泡状等,核分裂象少见,一般不侵犯周围脑组织,但有包膜浸润等情况相对少见,与垂体腺癌有明显区别。
五、治疗方面的关联与区别
治疗方法选择原则
脑垂体瘤:治疗需综合考虑肿瘤大小、激素分泌情况、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对于无功能型脑垂体瘤,若肿瘤较小且无明显压迫症状,可定期随访观察;若肿瘤较大有压迫症状或激素分泌型脑垂体瘤,多需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等。手术治疗可选择经蝶窦手术或开颅手术等;药物治疗方面,泌乳素分泌型脑垂体瘤常用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等;放射治疗适用于术后残留、复发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等。
脑垂体腺瘤:治疗原则与脑垂体瘤类似,因大多为腺垂体来源的良性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经蝶窦手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对于激素分泌型腺瘤,术后可根据情况辅助药物治疗,如生长激素腺瘤术后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等,放射治疗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术后有残留或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脑垂体瘤或腺瘤的治疗需格外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充分评估对垂体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药物治疗也需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及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放射治疗一般尽量避免用于儿童,因为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智力发育等;对于儿童激素分泌型脑垂体腺瘤或瘤,如生长激素腺瘤导致的巨人症,药物治疗的选择及剂量调整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脑垂体瘤或腺瘤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无明显症状的老年患者,可考虑保守观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治疗的获益与风险,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对老年患者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放射治疗也需考虑对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及远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