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垂体瘤的症状、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垂体瘤的症状主要包括激素分泌异常症群、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症群、垂体卒中性和其他并发症。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垂体瘤可分为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催乳素细胞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甲状腺刺激素细胞瘤和滤泡性腺瘤等几类。诊断主要依靠内分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预防垂体瘤的发生需要定期体检、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节情绪。
一、垂体瘤的分类
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垂体瘤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未成年病人可发生生长过速,甚至发育成巨人症。成人以后为肢端肥大的表现。如面容改变,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穿鞋戴帽觉紧等。
2.催乳素细胞腺瘤: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肪增多,还有乏力、易倦、嗜睡、头痛、性功能减退等。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缩、精子数目减少、不育等,男性女性变者不多。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临床表现为身体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毳毛增多等。重者闭经、性欲减退、全身乏力,甚至卧床不起。有的病人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4.甲状腺刺激素细胞瘤:少见,由于垂体甲状腺刺激素分泌过盛,引起甲亢症状,在垂体瘤摘除后甲亢症状即消失。另有甲状腺机能低下反馈引起垂体腺发生局灶增生,渐渐发展成垂体腺瘤,分泌TSH增加,引起垂体性甲亢,其临床特点与自主性分泌TSH的甲亢相似。
5.滤泡性腺瘤:非常少见,来自滤泡旁降钙素分泌细胞,可分泌降钙素,导致血钙下降,引起抽搐。
二、垂体瘤的症状
1.激素分泌异常症群
(1)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如果发生在青春期前,会导致巨人症;发生在青春期后,会导致肢端肥大症;在成人后,会导致皮肤及软组织过度增生,垂体瘤性巨大面容。
(2)催乳素分泌过多:女性会出现闭经、溢乳、不育;男性会出现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胡须稀少等。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库欣综合征,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毳毛增多等症状。
(4)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其他:如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性腺功能减退症;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尿崩症等。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症群
(1)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眶后、前额、双颞部,可呈胀痛、隐痛或放射痛。
(2)视力视野障碍:肿瘤向上生长,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肿瘤向两侧生长,会压迫视交叉,导致双颞侧偏盲。
(3)其他:如垂体卒中、脑脊液鼻漏等。
3.垂体卒中性垂体瘤内突然出血、梗死、囊变,可致急性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昏迷等症状。
4.其他并发症
(1)感染:由于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2)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3)心血管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三、诊断
1.内分泌检查:测定垂体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有助于明确垂体瘤的类型。
2.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于了解垂体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
3.其他检查:如视野检查、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等,有助于评估垂体瘤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四、治疗
1.手术治疗:是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适用于垂体瘤较大、有明显压迫症状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2.药物治疗:适用于垂体瘤较小、无明显压迫症状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溴隐亭、多巴胺激动剂等。
3.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垂体瘤患者。
五、预后
垂体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类型、治疗方法等有关。一般来说,垂体瘤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六、预防
1.定期体检:有垂体瘤家族史、内分泌代谢紊乱、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等症状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2.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放射线等,避免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以减少患垂体瘤的风险。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健康的饮食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垂体瘤的发生。
4.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垂体瘤的发生。
总之,小脑垂体瘤的症状复杂多样,需要通过内分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预后与肿瘤的大小、类型、治疗方法等有关。预防垂体瘤的发生需要定期体检、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