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腋下淋巴结可从外观表现大小形状位置数量、触摸感受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结合伴随症状局部全身症状入手再通过超声检查及病理活检辅助判断外观上正常腋下淋巴结小呈圆或椭圆分布集中数量少肿大者大小形状位置数量异常触摸时正常者柔软有弹性可推动无压痛肿大者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有压痛局部伴皮肤红肿发热上肢水肿等全身伴发热乏力消瘦等恶性病可能超声可察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病理活检是诊断金标准。
一、观察外观表现
1.大小方面
正常情况下腋下淋巴结一般较小,直径多在0.2-0.5厘米之间,不易被触摸到。如果用手能摸到直径大于1厘米的淋巴结,就可能存在肿大情况。对于儿童来说,正常腋下淋巴结直径通常也小于0.5厘米,若超过则需留意。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淋巴结大小有差异,这与身体的生长发育等因素有关。
从形状看,正常淋巴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而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比如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能形状相对规则些,但肿瘤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往往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
2.位置与数量
正常腋下淋巴结分布相对集中且数量较少。如果发现腋下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聚集,数量明显多于正常情况,也需考虑肿大可能。在女性中,由于乳腺组织的解剖位置关系,腋下淋巴结肿大可能更易被察觉,而男性相对不明显,但判断标准是一样的。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腋下淋巴结更容易出现异常情况,因为免疫力下降时身体对抗病菌等的能力减弱,淋巴结容易受到影响。
二、通过触摸感受
1.质地情况
正常淋巴结质地柔软,有一定弹性。当触摸到腋下淋巴结质地变硬,像摸到鼻尖的硬度,甚至更硬,就要警惕。例如结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可能较硬,还可能有粘连感;而炎症导致的淋巴结肿大,质地相对软些,但也比正常淋巴结硬。不同病因导致的淋巴结肿大质地有别,这是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儿童,触摸时要轻柔,因为儿童皮肤娇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准确感受质地情况。
活动度方面,正常淋巴结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在皮下推动。而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推动时活动度差。如果淋巴结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不能推动,那肿大淋巴结的不良可能性更大。比如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往往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
2.有无压痛
正常腋下淋巴结无压痛。当用手指轻压腋下疑似肿大的淋巴结时,如果有明显压痛,多考虑是炎症引起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比如上肢有感染病灶时,腋下淋巴结会因免疫反应而肿大且有压痛。但如果是肿瘤导致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没有压痛。不同年龄人群对压痛的感受可能有差异,儿童表达可能不清晰,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其行为表现等辅助判断。
三、结合伴随症状
1.局部症状
若腋下淋巴结肿大伴有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多考虑是局部感染引起。比如上肢皮肤有伤口感染,细菌等病原体可经淋巴管引流至腋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局部皮肤的红、肿、热表现。对于婴幼儿,皮肤感染更需重视,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如果腋下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乳头溢液等情况,对于女性要考虑乳腺疾病相关的淋巴结累及可能。
若淋巴结肿大伴有上肢水肿,可能是腋窝部位的病变压迫了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比如乳腺癌患者可能因肿瘤侵犯腋窝淋巴结及淋巴管,引起上肢水肿,同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上肢频繁受伤的人,更易出现上肢淋巴回流相关问题。
2.全身症状
当腋下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时,要警惕恶性疾病可能,如淋巴瘤等。淋巴瘤患者除了腋下淋巴结肿大外,还会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表现。对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全身症状时更应及时检查,因为老年人患恶性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出现全身症状时,家长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可能的严重疾病。
四、进一步检查辅助判断
1.超声检查
超声是判断腋下淋巴结肿大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超声下正常淋巴结皮质薄,髓质清晰。而肿大的淋巴结可能皮质增厚,髓质结构紊乱等。超声检查对不同年龄人群都适用,儿童也可以进行超声检查,且无辐射,相对安全。比如超声发现腋下淋巴结皮质厚度超过2毫米,髓质消失等情况,提示淋巴结可能有病变。
2.病理活检
如果通过临床评估高度怀疑淋巴结有恶性病变可能,就需要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诊断淋巴结肿大性质的金标准。可以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等方式获取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儿童,切除活检要谨慎考虑,尽量选择对孩子损伤小的检查方式,如细针穿刺活检,但细针穿刺活检有时可能获取组织量不足,影响诊断准确性时可能需要更谨慎操作。病理活检能明确淋巴结是炎症性、良性肿瘤性还是恶性肿瘤性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