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红斑是具靶形或虹膜状红斑等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伴黏膜损害有自限性易复发,病因有感染、药物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表现和全身症状,诊断依典型表现结合病史等,需与冻疮等鉴别,治疗分去除诱因、局部或系统用药及支持治疗,多数预后好轻症数周痊愈易复发重症可缓解但可能留瘢痕或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特点临床诊疗需个体化。
多形红斑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黏膜损害,有自限性,易复发。
病因
感染因素:最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尤其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此外,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等)、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也可诱发。儿童及青少年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受感染因素影响;有慢性病史的人群,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感染后也较易引发多形红斑。
药物因素:常见的引起多形红斑的药物有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等)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不同,儿童肝脏、肾脏等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进而诱发多形红斑;成年人若有过敏体质或正在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其他因素:某些系统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如化妆品、植物花粉等)、寒冷刺激等也可能与多形红斑的发生有关。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更易出现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发病;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群,皮肤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血液循环等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诱发多形红斑。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皮疹多形,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等。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境界清楚,部分中央呈紫色,形成靶形红斑或虹膜状红斑,好发于手足背、前臂、小腿伸侧等部位。儿童皮肤较薄嫩,皮疹可能更易扩散或出现水疱等表现;成年人皮疹分布相对更广泛,但表现形式与儿童有相似之处。
黏膜表现:约1/3患者有黏膜损害,可累及口腔、眼、生殖器等部位。口腔黏膜受累时出现充血、糜烂、疼痛,影响进食;眼部受累可出现结膜炎、角膜炎等,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生殖器黏膜受累出现红肿、糜烂等。不同年龄人群黏膜受累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黏膜受累时可能更易被忽视,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成年人若黏膜受累,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需及时就医处理。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且体温波动可能较大;成年人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也需关注体温变化及全身不适情况。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如皮肤靶形红斑、黏膜损害等,再结合病史(如感染史、用药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改变。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前的感染情况、用药情况等,对于儿童会重点了解家长描述的发病前后相关情况;对于成年人会关注近期生活、用药等各方面细节,以综合判断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冻疮、药疹、疱疹样皮炎等疾病鉴别。冻疮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皮损为局限性水肿性紫红斑块或结节,境界不清,局部温度较低,有瘙痒感,受热后加重;药疹有明确用药史,皮疹多对称分布,颜色鲜艳,瘙痒明显,与多形红斑的靶形红斑等表现有一定区别,但有时需借助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鉴别;疱疹样皮炎皮疹为成群的水疱,排列呈环形或弧形,瘙痒剧烈,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其特征性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在这些疾病的鉴别上,儿童的冻疮可能与多形红斑的皮肤表现有一定相似性,需要医生仔细区分;药疹在成年人中因用药情况复杂,鉴别时需详细梳理用药史。
治疗与预后
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控制感染等。对于轻症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缓解皮肤炎症;有黏膜损害者,注意保持黏膜清洁,可用相应的含漱液、眼药膏等。对于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采用系统药物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等,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儿童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成年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预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轻症患者经治疗后数周可痊愈,且一般不留瘢痕,但易复发;重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也可缓解,但可能遗留瘢痕或有其他并发症。儿童预后相对较好,但复发风险需关注;成年人重症患者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多形红斑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