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外观异常、下腹部疼痛、发热、寒战、腰部酸痛、尿道烧灼感等表现,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女性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年轻育龄女性要注意外阴清洁卫生等,老年女性要加强抵抗力等,有泌尿系统基础病史女性要定期复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大量饮水冲刷尿道等,同时注意特殊人群护理遵循相应原则避免不当用药。
1.尿频
表现:女性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若超过此范围则可能存在尿频情况。
影响因素:尿路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刺激膀胱黏膜,使其敏感性增高,从而导致尿频。年龄方面,育龄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相对更易发生,而老年女性可能因膀胱功能退化等因素也较易出现;生活方式上,饮水过多可能暂时增加排尿次数,但尿路感染导致的尿频是病理性的,与饮水过多不同;病史方面,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或曾有尿路感染病史的女性复发风险高,尿频症状更易出现。
2.尿急
表现:有强烈的尿意,很难控制,迫不及待需立即排尿。
影响因素:尿路感染引起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颈部黏膜充血、水肿,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尿急症状明显。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育龄女性因尿道短等因素更易出现;生活方式中,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引发尿急;病史方面,既往尿路感染病史会增加再次出现尿急的可能性。
3.尿痛
表现: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会阴部位感到疼痛,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感、刺痛等。
影响因素:病原体感染导致尿道黏膜损伤,在排尿过程中尿液刺激受损黏膜引起疼痛。年龄上,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育龄女性因尿道短靠近阴道、肛门,感染风险高所以尿痛较常见;生活方式中,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会增加感染几率引发尿痛;病史方面,有尿路感染病史者再次发作时尿痛可能更明显。
4.尿液外观异常
表现:可出现浑浊尿,尿液中含有大量脓细胞、细菌等,使尿液看起来浑浊不清;还可能出现血尿,尿液呈红色,镜下可见红细胞增多。
影响因素:尿路感染严重时,炎症导致组织出血等情况引起血尿,而细菌等滋生使尿液成分改变导致浑浊。年龄上,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老年女性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更易出现尿液外观异常;生活方式中,长期憋尿等不良习惯会加重尿路感染,进而导致尿液外观异常;病史方面,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的女性尿液外观异常风险增加。
5.下腹部疼痛
表现:下腹部耻骨上区域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
影响因素:膀胱及周围组织受炎症累及,炎症刺激引起下腹部疼痛。年龄上,育龄女性因生理结构与生殖系统相邻,感染易波及周围组织导致下腹部疼痛;老年女性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炎症反应下疼痛更明显;生活方式中,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重炎症反应导致下腹部疼痛加剧;病史方面,有盆腔疾病病史的女性发生下腹部疼痛的可能性增加。
6.发热
表现:部分女性尿路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严重时可超过38.5℃。
影响因素:当感染较为严重,细菌等病原体释放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年龄上,儿童及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发热情况;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较严重感染出现发热;病史方面,有免疫缺陷等基础病史的女性,感染后更易出现发热且不易控制。
7.寒战
表现:突然出现怕冷、发抖的症状,多在发热之前或发热同时出现。
影响因素:与发热机制相关,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时,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寒战。年龄上,儿童和老年女性由于机体免疫等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在尿路感染严重时出现寒战;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保暖等可能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增加感染严重程度从而引发寒战;病史方面,有全身性疾病影响免疫功能的女性,发生寒战的风险较高。
8.腰部酸痛
表现:腰部两侧或一侧出现酸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影响因素:肾脏及周围组织受到感染累及,炎症刺激引起腰部酸痛。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育龄女性若肾盂受到感染(上尿路感染)更易出现腰部酸痛;老年女性可能因肾脏功能减退等因素,感染时腰部酸痛更易出现;生活方式中,长期弯腰工作等可能加重腰部负担,使尿路感染时腰部酸痛更明显;病史方面,有肾脏疾病病史的女性,发生腰部酸痛的可能性增加。
9.尿道烧灼感
表现:排尿时尿道有明显的灼热感,如同有火灼烧一般。
影响因素:尿道黏膜受病原体感染损伤,尿液通过时刺激受损黏膜产生烧灼感。年龄上,育龄女性因尿道短等因素,感染时更易出现尿道烧灼感;老年女性可能因尿道黏膜萎缩等因素,感染后尿道烧灼感相对更明显;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会增加感染风险引发尿道烧灼感;病史方面,有尿路感染病史的女性复发时尿道烧灼感可能较明显。
对于女性尿路感染出现上述症状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女性都应及时就医。年轻育龄女性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不良性生活等;老年女性要加强机体抵抗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泌尿系统基础病史的女性要定期复查,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处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大量饮水增加排尿冲刷尿道等,同时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护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