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早期病变,包括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前者与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等有关,后者与小叶上皮细胞增殖调控异常相关;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靠影像学(乳腺钼靶、超声)和病理学(空芯针穿刺、手术切除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肿瘤局部切除、全乳房切除)和辅助治疗;预后总体较好但不同类型复发风险有别;年轻患者治疗需注重外形保留并关注心理,老年患者要评估手术耐受性和加强术后恢复,需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并长期随访。
一、乳腺原位癌的定义
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的一种早期病变,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没有发生侵袭和远处转移的乳腺癌。
(一)导管原位癌
1.发病机制:主要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可能涉及多种基因的突变,如肿瘤抑制基因(如p53基因等)的功能异常等。
2.病理表现:在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的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细胞排列紊乱,但基底膜完整。
(二)小叶原位癌
1.发病机制:与小叶上皮细胞的增殖调控异常相关,同样有基因水平的改变参与,比如一些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异常。
2.病理表现:小叶内的细胞呈实体性增生,充满小叶腺泡,基底膜完整,细胞形态相对一致,但具有一定的异型性。
二、乳腺原位癌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通过乳腺筛查(如乳腺钼靶摄影、乳腺超声等)发现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乳腺局部的轻微胀痛、隐痛等,但这种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很难仅通过症状来确诊乳腺原位癌。
2.体征表现
乳腺外观通常无明显改变,一般不能触及明显的肿块,或者仅能触及质地较硬、边界不太清楚的小病灶,但与周围组织的分界相对清楚,不像浸润性乳腺癌那样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三、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乳腺钼靶摄影
对于导管原位癌,可能表现为导管内的钙化灶,钙化灶的形态多样,如泥沙样钙化等;小叶原位癌在钼靶上的阳性发现相对较少,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改变。
优势在于可以发现一些微小的钙化灶,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但对于一些致密型乳腺组织的病灶显示可能不够清晰。
2.乳腺超声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对于发现乳腺内的实性结节等病变有一定帮助。乳腺原位癌在超声下可能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可能不太规则,但多数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等,但超声对钙化灶的显示不如钼靶。
(二)病理学检查
1.空芯针穿刺活检
通过细针穿刺获取乳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病变的性质,判断是原位癌还是浸润性癌等。穿刺活检可以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提高准确性。
2.手术切除活检
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乳腺原位癌的金标准,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能对病变的范围、组织学类型等进行详细评估。
四、乳腺原位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于导管原位癌等,可以考虑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完整切除病灶,同时尽量保留乳房的外形。术后需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全乳房切除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患者年龄较大、病变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等,也可以考虑行全乳房切除术。
2.辅助治疗
一般来说,乳腺原位癌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的意义相对浸润性乳腺癌较小,但对于一些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可能会根据情况考虑辅助放疗等。例如,对于导管原位癌中具有广泛导管内癌成分、年轻患者等情况,可能会考虑辅助放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五、乳腺原位癌的预后
1.总体预后较好:乳腺原位癌由于癌细胞没有突破基底膜,没有发生转移,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5年生存率等指标相对较高。
2.复发情况
导管原位癌局部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术后若干年内。而小叶原位癌的复发风险相对导管原位癌较低,但也需要长期随访。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特征的患者,预后也会有所差异。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复发风险可能稍高一些,但通过规范治疗和密切随访,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结局。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年轻患者
1.治疗选择:年轻乳腺原位癌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重乳房外形的保留,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可能会倾向于肿瘤局部切除术,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肿瘤切除彻底。同时,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因为年轻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会对病情有一定影响,复发风险相对需要更关注。
2.心理影响:年轻患者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疾病对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二)老年患者
1.手术耐受性: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全乳房切除术可能需要谨慎考虑,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术后恢复: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总之,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通过早期发现、规范诊断和治疗,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但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理特征等)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进行长期的随访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