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受细菌等因素影响的炎症性疾病,有急慢性之分,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前列腺液等检查,诊断结合病史等,治疗分急慢性不同情况;尿崩症是下丘脑-神经垂体等病变致水重吸收障碍的综合征,分中枢性和肾性,表现为多尿等,辅助检查有尿常规等,诊断结合表现等,治疗分中枢性和肾性不同情况,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炎
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因素影响而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免疫反应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细菌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引起炎症反应;一些患者存在盆底肌肉功能失调,导致尿道压力升高,尿液反流入前列腺,刺激前列腺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男性相对更易患病,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酗酒、长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
尿崩症
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等。中枢性尿崩症多因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肿瘤、创伤、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AVP合成或释放减少;肾性尿崩症则是肾脏对AVP反应缺陷所致,可为遗传性或继发于某些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多见于男性儿童。
二、临床表现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起病急,可表现为寒战、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灼热感,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多样,反复发作,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下腹、会阴、阴囊等部位坠胀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不同患者症状表现差异较大,一些患者症状可能较轻,仅在体检时发现前列腺炎症改变。
尿崩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患者24小时尿量可多达5-10L,甚至更多,尿液无色、透明,比重低(常低于1.005)。由于大量排尿,患者需频繁饮水,婴幼儿患者可表现为喂养困难、烦躁不安等,儿童患者若多饮多尿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成人患者长期多饮多尿会影响生活质量,如夜间频繁起床排尿影响睡眠。
三、辅助检查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炎的重要方法。急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外观浑浊,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超过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减少;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白细胞数量可增多或正常,卵磷脂小体减少。
尿常规检查:急性前列腺炎时尿常规可正常或有白细胞增多;慢性前列腺炎时尿常规多无明显异常,但可用于排除尿路感染等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前列腺结构改变,如前列腺增大、回声不均等,但特异性不高;CT或MRI检查对鉴别前列腺炎与其他前列腺疾病有一定帮助。
尿崩症
尿常规:尿比重低,一般在1.005以下,尿渗透压降低,常低于200mOsm/L。
血浆渗透压测定: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血浆渗透压可轻度升高;肾性尿崩症患者血浆渗透压一般正常。
禁水-加压素试验:是诊断尿崩症及鉴别中枢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的重要试验。禁水试验时,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尿液浓缩功能障碍,体重下降、血浆渗透压升高、尿渗透压升高不明显;给予加压素后,尿渗透压明显升高。肾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不能浓缩,尿渗透压无明显升高,给予加压素后仍无反应。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列腺炎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特点、发病过程、既往病史等,结合前列腺液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例如,青年男性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伴会阴部不适,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可考虑慢性前列腺炎。
鉴别诊断:需与膀胱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疾病鉴别。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一般无前列腺液的异常改变;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增大,超声检查可明确前列腺体积等情况;前列腺癌可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直肠指诊、前列腺穿刺活检等进行鉴别。
尿崩症
诊断:根据患者多尿、烦渴、多饮的临床表现,结合尿常规、禁水-加压素试验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例如,患者24小时尿量显著增多,尿比重低,禁水-加压素试验显示中枢性尿崩症的特点,可诊断为中枢性尿崩症。
鉴别诊断:需与精神性多饮、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鉴别。精神性多饮患者多有精神因素,禁水试验后尿渗透压可正常升高,加压素试验无明显反应;糖尿病患者有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血糖控制后多尿症状可缓解;慢性肾病患者有肾脏基础疾病表现,尿渗透压多降低,但有其相应的肾脏功能损害等其他表现可资鉴别。
五、治疗原则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可对症治疗,如卧床休息、多饮水、退热、止痛等,急性尿潴留时可进行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复杂,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久坐、戒酒、规律性生活等)、药物治疗(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物理治疗(如前列腺按摩、热疗等)。不同患者对治疗反应不同,需个体化治疗。
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主要是激素替代治疗,补充AVP类似物,如去氨加压素等,可改善多尿、烦渴症状。同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肾性尿崩症:主要是对症治疗,限制钠摄入,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联合氨氯地平可改善症状,同时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遗传性肾性尿崩症患儿,要加强护理,保证充足水分供应,避免脱水,影响生长发育。
总之,前列腺炎和尿崩症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