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尿路感染是累及膀胱和尿道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更易患病。其感染原因有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医源性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临床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液异常等。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多饮水、注意休息和卫生)和药物治疗(根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养成良好个人卫生和生活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避免憋尿、注意性生活卫生和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下尿路感染的定义
下尿路感染是指累及膀胱和尿道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呈无菌状态,当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尿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侵犯膀胱和尿道黏膜或组织时,就可能引发下尿路感染。
二、流行病特征
1.年龄: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老年人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可能因为卫生习惯不良而易感染,老年人则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尿路局部抵抗力减弱,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性别:女性更易患上下尿路感染,这是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容易使细菌进入尿道。而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及生理结构改变,也会进一步增加感染几率。
三、感染原因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约占全部致病菌的80%90%。此外,还有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细菌也可能引起感染。这些细菌通常来自于肠道或会阴部,通过尿道逆行进入泌尿系统。
2.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引发下尿路感染。
3.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尿路畸形、尿道狭窄、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泌尿系统内大量繁殖,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4.医源性因素:导尿、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等医疗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可能会将细菌带入尿路,引发感染。
5.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经常更换内裤、憋尿、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等,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利于细菌滋生。性生活不卫生也可能导致细菌感染,特别是女性在性生活后更容易发生下尿路感染。
四、临床症状
1.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46次,夜间02次,而患者可能每小时排尿12次,甚至更频繁。
2.尿急:有强烈的尿意,常常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难以控制。
3.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有疼痛感,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感、刺痛感等,程度轻重不一。
4.血尿:部分患者尿液中可出现血液,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颜色可呈洗肉水样或淡红色。
5.尿液异常:尿液可能变得混浊,有异味,有时还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尿频、尿急、尿痛的出现时间、程度、变化情况等,以及是否有发热、腰痛等伴随症状,还会了解患者的个人史、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和近期的医疗操作史等。
2.体格检查:主要检查尿道口有无红肿、分泌物等异常,耻骨上区有无压痛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增多,有时还可见到细菌和蛋白尿。白细胞酯酶阳性、亚硝酸盐阳性等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尿细菌培养:是诊断下尿路感染的重要方法,通过培养尿液中的细菌,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一般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以提高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4.影像学检查:对于首次发作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般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但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怀疑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其他复杂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超声、CT、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和结构。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多饮水,勤排尿,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通过大量尿液的冲洗作用,有助于清除尿路中的细菌。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女性在经期要特别注意卫生,使用合格的卫生用品。
2.药物治疗:
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等。一般单纯性下尿路感染的疗程为37天,复杂性下尿路感染的疗程可能需要延长至714天或更长。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经验性用药,待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是否有烦躁不安、哭闹、尿布疹频繁出现等情况。用药时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坐卧、勤洗手等。
2.孕妇:孕妇患下尿路感染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应及时治疗。在选择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同时,孕妇要增加水分摄入,左侧卧位有助于尿液引流。
3.老年人: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此外,老年人可能活动不便,要帮助他们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他们多喝水、勤排尿。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发生下尿路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在治疗下尿路感染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严格按照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感染的恢复。
八、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女性要注意会阴部清洁,大便后擦拭方向应由前向后,避免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男性也要注意清洗包皮垢。
2.规律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合理饮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4.避免憋尿:有尿意时要及时排尿,不要长时间憋尿,以免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
5.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性应及时排尿,以冲洗尿道。
6.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患有糖尿病、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下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