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尿路感染是医疗操作致泌尿系统感染,常见因素有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医院环境及患者自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异常)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寒战),预防需规范侵入性操作、合理用抗菌药物、改善医院环境及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关注患者自身状况并加强护理。
一、医源性尿路感染的定义
医源性尿路感染是指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它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类型之一,通常是由于医疗相关的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泌尿系统的自然防御屏障,使得细菌等病原体有机会侵入泌尿系统并引发感染。
二、常见的导致医源性尿路感染的因素
1.侵入性操作
导尿操作:是最常见的引起医源性尿路感染的原因。在导尿过程中,尿道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细菌容易沿着导尿管侵入膀胱甚至上尿路。例如,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一般来说,留置导尿管1天,尿路感染发生率约为1%,留置3-4天,发生率可升至50%左右,留置超过1周,几乎90%以上会发生尿路感染。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由于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导尿后发生医源性尿路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而且儿童的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的恢复可能也较为复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导尿后发生医源性尿路感染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康复。
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如膀胱镜检查等。在进行膀胱镜检查时,会对尿道和膀胱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途径。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检查过程中感染的风险有所不同,男性的尿道较长且弯曲,相对女性来说,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后发生医源性尿路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不能忽视。
2.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长期或不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会破坏泌尿系统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的滋生,增加医源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例如,对于一些原本可以通过非药物干预治疗的轻度泌尿系统感染,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会扰乱正常的菌群环境,使得耐药的病原体更容易在泌尿系统中定植引发感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儿童泌尿系统菌群的影响更大,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菌群失调和后续的医源性尿路感染;老年患者本身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进而影响泌尿系统的菌群状态。
3.其他医疗相关因素
医院环境因素:医院内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医疗器械的消毒不彻底等,也可能导致医源性尿路感染。如果医疗器械在使用前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残留的细菌就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新生儿病房等特殊科室,医院环境的控制要求更高,因为新生儿的免疫力极低,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等因素更容易引发医源性尿路感染。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也与医源性尿路感染有关。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往往较低,在接受医疗操作后更容易发生医源性尿路感染。对于糖尿病患者中的儿童,由于儿童糖尿病的管理相对复杂,血糖控制难度可能更大,医源性尿路感染的风险也相应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衰退,医源性尿路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难控制,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三、医源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这是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局部刺激症状。患者会频繁地产生尿意,而且排尿时会感到尿道灼热、疼痛。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突然的排尿哭闹、频繁地蹲坐又站起等行为,因为儿童表达不适的方式相对成人更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尿液异常:尿液可能出现浑浊、有异味,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尿液浑浊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白细胞等成分;有异味是由于细菌分解尿液中的成分产生了特殊的气味;血尿则是因为泌尿系统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后出现损伤,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中。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或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热可能更为明显,而且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儿童发热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乏力、寒战: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没有精神,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寒战,表现为身体不自主地颤抖。这是因为感染引起了全身的炎症反应,影响了患者的整体状态。对于老年患者,乏力和寒战可能会加重其基础疾病的负担,如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会诱发心血管事件等。
四、医源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
1.规范侵入性操作
导尿操作规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导尿。在导尿前要充分消毒尿道口等部位,选择合适粗细的导尿管。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导尿管的选择和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泌尿系统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能短时间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不长期留置导尿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做好导尿管的护理,定期更换尿袋等,但更换导尿管也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避免在更换过程中引入新的感染。
泌尿系统器械检查规范:在进行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前,要做好器械的严格消毒。检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损伤,检查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有无血尿、发热等症状出现,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检查前后的护理和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检查后要注意其排尿情况和精神状态,老年患者检查后要注意其全身状况的变化,如有无感染加重的迹象等。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的可能性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抗菌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计算用药相关的剂量等,但这里不涉及具体剂量指导。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改善医院环境和加强医疗器械管理
医院要加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其是与泌尿系统操作相关的区域和医疗器械的存放区域。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检测,确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对于新生儿病房等特殊科室,要严格执行更高标准的消毒隔离制度,以降低新生儿发生医源性尿路感染的风险。
4.关注患者自身状况并加强护理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日常的护理,如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等。对于老年患者,要定期评估其身体状况,加强营养支持等,提高其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医源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



